南臺灣環保界有一位環保戰士,親身涉險揭露環境污染犯罪,在同事眼中,他衝鋒陷陣、義無反顧。前一刻還在調查農地魚塭非法填埋廢棄物,下一秒又可以在社大開課,教導學生自製家用光電板,從上山到龍崎惡地中記錄生態,到下海帶領學員在海邊淨灘,都難不倒他。
這位極其低調、講話很酷的環保工作者叫做晁瑞光,他是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的成員。他喜歡爬山走進自然原野,為了分享自然的美好而投身環保工作,但令人意外的是,在他冷峻的外表下,另一個隱密的身分居然是劇場燈光師,至今仍愛好藝術與繪畫。這樣一位多才多藝的環保鬥士以及他俠骨柔腸的一面,值得大家認識。
從野孩子到劇場燈光師,環保鬥士有個藝術青春夢
晁瑞光在屏東眷村長大,從小是個愛玩水摸魚、烤番薯的野孩子,小學二年級搬進台南市區,停不下來的個性只好透過畫畫宣洩。高中考上汽車修理科,滿足他從小愛動手 DIY 的習慣,如今工作室堆滿回收物,從廢棄電器修理到屋頂設置發電自用太陽能,全部都靠自己動手做。
等到上了專科時期,終於如願就讀美術科,除了一圓畫圖夢想外,最大的樂趣就是和同學一起爬山,他從南橫溯溪到高山百岳,走遍南北大山。那時候,南橫幾乎成為他的秘密後花園,經常一個人爬大山。他喜歡在高山上看炫麗的晚霞,在溯溪過程感受河川的生命力,透過四季植物變化、吸收土地的能量。
畢業後遇到小劇場熱潮,他參與紀寒竹神父創辦第一屆(1995 年)華燈藝術節,一頭栽入劇場工作,負責設計劇場燈光。回想在劇場工作那幾年,紀神父經常帶大家討論自己在乎的事情,讓他花了很多時間思考自己存在的價值,跟家人的關係,還有對環境的感觸。
1999 年社區大學風起雲湧,受到創校校長林朝成邀請,晁瑞光加入台南社大團隊。他負責社大環境課程,一開始原本想安排學員走讀台南的河川,卻赫然發現台南的河川竟然是五顏六色,而沙灘遍布漂流垃圾!現實的環境跟自己印象反差極大,污染近在眼前真實而且震撼。
環境行動帶來真實的衝擊,比劇場還要奇幻刺激
當時社大的環境小組召集人黃煥彰也是個環保行動派,他與晁瑞光一拍即合,開啟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現場調查與行動的模式。兩人帶領社大師生一起巡守二仁溪,看到廠商偷排污染河水,民眾檢舉卻無效,原來廠商早有管道預知稽查日期,稽查人員往往找不到污染源。(延伸閱讀:「黃煥彰追查環境毒害26年,對抗黑白永不妥協」)
這時他喜歡動手的個性派上用場,他們從基本取樣開始,搭配環保署簡便水質試紙,用最簡單設備觀測水污染。
他也第一次感受到政府的顢頇,工程單位為了便宜行事,不顧生態可以逕自把候鳥棲地剷除。而在某次工程會議上,他代表環保團體出席,卻被民意代表揮了一拳;在雲林某家皮革廠排放污染的調查行動中,他跟黃煥彰被業者包圍,差點爆發肢體衝突。
揭露土地污染真英雄,創設台南環檢警結盟防治污染
居民雖然屢屢檢舉二仁溪的污染偷排,然而偷排業者總是可以事先得知稽查時間,躲避稽查。晁瑞光勇闖現場、埋伏在工廠排污口,在二仁溪沿岸一舉蒐集 30 個排污口,迫使環保局將這些工廠納入控管。
透過蒐證、採樣等真憑實據,檢察機關也站出來與社大合作,展開河川污染稽查行動。
環境小組的行動引發檢方高度重視,從 2011 年起,台南開始環檢警結盟,由台南社大環境小組與地檢署、警方合作成立溝通平台,共同對抗台南的環境污染,而這個平台至今已邁入第 13 年。
晁瑞光說,環境小組曾經帶著一群剛入職的台南地檢署檢察官,沿著二仁溪堤岸查看廢棄物問題,年輕的檢察官看到前一夜焚燒過的電路板灰燼,親身感受現場的氣味與畫面,讓這些新手檢察官倍感震撼。
過往地方環保局為了避免得罪廠商跟民代,往往輕忽污染治理,但是那一次經驗,讓他印證公民行動確切可以撬動更多政府體制,積極應對環境犯罪行為。
以實際行動衝擊污染者,挑戰政府怠惰,後輩眼中的急先鋒
陳泰豪也是環境小組的成員,在他眼中,晁瑞光是一位膽大心細,勇往直前的夥伴與前輩。陳泰豪回顧,某次跟晁瑞光空拍業者違法回填農地,沒想到業者發現有空拍機,派員工騎摩托車尾隨而來,他們為避免衝突,緊急迴避躲藏,讓他嚇出一身冷汗。
另一次去違法回填場址勘查完回家,隔幾周後卻收到法院傳票,原來是被廠商蒐證反控擅闖罪名,最後在知情檢察官協助下全身而退。更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面對官方「睜眼說瞎話」的時候,平時冷峻的晁瑞光,馬上提出真憑實據辯駁回去,讓官方啞口無言。
晁瑞光以身作則,讓環保小組後進的年輕人看到環保工作者不只有膽識,還必須兼具清晰冷靜的思路與辯才。
這些跟著晁瑞光一起行動的過程,讓原本只愛觀察昆蟲生態的陳泰豪意識到,環保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非常真實身體過程與經驗的感受。也因為這些歷練,他知道生態的美好並不是憑空享受,也應該要付出去保護這塊土地。
帶領公眾走入龍崎惡地,在自然原野裡展現人性光明面
從 2016 年開始,環境小組固定帶領學生跟民眾到龍崎認識地質歷史與惡地生態。這塊土地經歷廠商開發工業廢棄物掩埋場,至今抗爭已經歷十年,如今由民間倡議推動成立台南市民所有的地質公園。
部分的國人並不知道環境的美好,就連過去被視為「無用之地」的龍崎惡地形,經過親身調查才發現,這片壯闊的地景竟然留下珍貴的生態財富,成為許多珍稀物種如穿山甲、食蟹獴、鼬獾、梅花鹿的棲息地,甚至還有一級保育類的草鴞、大冠鷲、魚鷹等猛禽,幾乎是台灣丘陵地帶最後的生態方舟,讓晁瑞光又驚又喜。
晁瑞光說,台南社大定期舉辦龍崎惡地的走讀,結合軟性的教育課程與公民行動,讓公眾參與環保,越多人在乎龍崎惡地的命運,這塊土地就越不容易被破壞或開發。
越來越多民眾關心土地與環境的命運,這讓他很有成就感,雖然過程需要時間醞釀,但民眾接觸自然原野產生的感動,已足以讓他心中熱血持續溫暖。
謝和霖:勇闖現場蒐集大量案例,是環保運動的重要資產
看守台灣協會是長期關注環境污染治理政策的環保團體,在重金屬污染農地議題上長期與環境小組合作,秘書長謝和霖認為,晁瑞光是一個充滿熱情的行動者,調查累積大量的案例資料與數據,對了解台灣農地非法掩埋問題具有很高價值,讓地方政府怠惰消極的原形畢露,促使檢警勤於執法,也使污染業者收斂。
謝和霖舉例,透過晁瑞光與環境小組不斷調查案例,從屏東魚塭到高雄旗山與台南後壁、學甲,不肖業者以再利用或暫置為名,淪為工業廢棄物或爐渣去化場所。迫使農委會修訂《農發條例施行細則》2-1 條,明訂「農業用地為從事農業使用而有填土需要者,其填土物質應為適合種植農作物之土壤」,且不得將營建剩餘土方及廢棄物等填埋於農地魚塭。
謝和霖指出,晁瑞光善於利用空拍機、影像或者自媒體發布的力量,持續不斷揭露法規跟管理漏洞,若沒有這些證據,將很難撼動問題結構。這些過程中若不具膽識跟智慧、熱情,敢於冒險到現場蒐證,很難完成。而晁瑞光正是具備這樣條件的角色。
走過大山大水,被土地感動,保護環境
長年面對各式各樣威嚇衝突,一晃眼已過 20 年,是什麼力量讓他堅持至今?晁瑞光說沒有人希望整天待在污染現場,或跟垃圾作堆,所以他一有空還是會回去劇場幫忙,而走進自然仍然會讓他感動,環保就是分享這塊土地與環境的美好,這些美好也給他繼續上路的勇氣。
他經常到學校講座或辦環境教育課程,也常常捫心自問:「如果環境越來越惡劣,下一代的孩子還剩下什麼?」這股責任感讓他繼續行動。他說,年輕時大山大水、浩瀚的原野感動過他,既然此生有緣,30 歲以後就應該回報給這塊土地,去傳播自然美好,值得保護。
在夕陽輝映下,台南的沙灘耀眼奪目,晁瑞光帶著墨鏡卻依舊感性的說:「如果我們不保護這塊土地的美好,我們也不配擁有它。」在冷峻外表下,有一顆炙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