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167
:::

8-2 水患總體檢—評政府「八年八百億防洪計劃」:張子見

 張子見│台灣環保聯盟副會長
--------------------------------------------------------------------------------------------------------------
615水患造成南台灣災害慘重,特別是沿海地區,幾乎無一倖免,民眾對於政府無力解決水患沉痾怨聲載道。對此,民進黨政府又以其慣有的「高效率」,提出「八年八百億」防洪計畫,沿用其「五年五千億」特別預算的觀念和手法,欲求快速解決水患之效。然而環保團體及學者專家認為其中有諸多有待商榷之處,呼籲行政院宜從長計議,方能對左下藥。以下就幾項防災關鍵因素進行探討,並嘗試提出建議。

地層下陷,區域排水困難
不可諱言,地層下陷造成區域排水困難是此次615水患的直接要因之一,然而地層下陷不能單純地歸咎於農漁民超抽地下水,而應確實做全面的檢討。事實上,錯誤的水利建設造成的傷害可能更大。以濁水溪流域而言,集集攔河堰攔截大量的淡水,造成河川水位下降,致使地下水補助量銳減,此可由攔河堰啟用後,下游斗六的地下水位驟降兩米可得印證。此外,集集攔河堰已成了超級攔沙壩,疏濬工程導致下游砂石補充不足,造成濁水溪河床迅速下降及西南沿海的海岸倒退,更令地層下陷及沿海地區水患問題加劇。

水利單位不徹底檢討錯誤的水利開發及疏濬政策,反以減緩地層下陷做為建湖山水庫的理由,無視於水庫取代的地下水不及總抽取量的百分之二,但卻有重蹈集集攔河堰覆轍的可能性。地層下陷防治不僅要從封井及沿海產業調整著手,更須從台灣整體產業及水資源政策來檢討,否則十個「八年八百億」都不夠。

以鄰為壑,下游地區遭殃
隨著防洪系統陸續完成,防洪缺口的地區水患就愈加劇,然而是否堵住所有的缺口就能解決問題?從此次615水患來看,答案明顯是否定的。事實上,河川截彎取直、河堤及野溪的水泥化,都會破壞河川原有的緩衝能力,增加下游的洪峰量。不斷加高堤防,增加抽水機數量,並不能真正解決水患問題,而是徒使整體社會,特別是弱勢民眾付出更高的代價。
在錯誤的防洪觀念架構之下,投入愈多的經費、推動愈多工程,只會令水患問題更積重難返。如何善用河川的天然機制,而非將河川視為大排水溝,扼殺河川的生命力,是水利單位必須認真學習的課題。

海岸開發,緩衝地帶壓縮
不當的海岸地區開發,導致砂洲、潟湖消失,沿海潮間帶消失,造成海洋與陸地間的緩衝帶被壓縮,暴潮頻率增加,而海岸的侵蝕更加劇海堤及排水系統的結構的破壞,令日益嚴重的水患問題雪上加霜。
以台塑六輕為例,大規模的抽砂造陸使沿海砂源流失,外傘頂洲正快速消失,致使失去屏障雲嘉海岸地區,若遇到大潮,更是積水難退。濁水溪是西南沿海最重要的砂源,故長遠來看,整個雲嘉南,甚至高雄沿海都會受影響,此由台南、高雄等地層下陷較輕的地區,在此次615水患亦災情慘重可得印證。此外,台塑任意縮減六輕隔離水道,使少得可憐的緩衝能力進一步被剝奪,加上六輕基地顯著高於內陸,使原已惡化的區域排水雪上加霜,是雲林台西長年水患肆虐的元凶之一。

氣候變遷,暴雨強度劇增
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氣候變遷,降雨集中的現象越趨明顯,傳統的水利系統一再遭到超暴雨的嚴格考驗。若未體察此趨勢,一味地以強化排水能力、加大防洪週期來因應,而不做根本的調整,則七二水災重創台灣數個重要水庫的教訓,未來將一再重演,而水患造成的損失亦將一再創紀錄。且隨著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區勢必更難擺脫水患的陰影。
長遠來看,人類需要從過度開發的海岸地區逐步撤離,或改變土地利用型態,將屬大海的歸還大海。但若僅是部分遷村或離漁,卻放任加劇溫室效應的高耗能工業在海岸地區設置,如八輕、台塑大煉鋼廠、大城工業區,則整個台灣,乃至全球,恐將付出遠大於水患的代價。

濕地開發,滯洪功能消失
河川的洪水平原及沼澤帶,原擔負重要的滯洪功能,但過度的都市化發展,不僅增加河川洪峰量,更使重要的內陸濕地快速被開發,其代價往往數倍於得利。大體而言,「八年八百億」計畫仍不脫傳統水利思維的補救性工程措施,其中利用沿海地區台鹽及台糖土地,開發大規模滯洪池,或可收減輕災情之效,但效益有限且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將地層下陷及水患嚴重地區土地,復育為海岸濕地及從事生態旅遊等低密度活動,基本上是值得努力的方向。然海岸人工湖稱不上滯洪,僅有納洪效果,若以治洪、生態及水資源永續觀點審視,內陸低地沼澤及洪水平原的功能更加重要,故應以「生態化滯洪帶」觀念,保留原有內陸濕地,並規劃分散式區域人工湖,提供滯洪、淨化水質、地下水補注及生態的功能,重點在河川沖積扇扇頂區的開發管制與設置人工湖,其效益遠勝大型集中化的大型納洪池。

國土規劃,徹底解決問題
根本來看,水患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不應急病亂投醫,而要從國土規劃做整體的思考,從最上游的國土復育,到海岸地區的開發管制,需要由政策面、法令面、社會面及環境面,做通盤的檢討與變革,以生態化、分散化原則規劃,獲致更大的彈性,以適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
未來,海岸地區的土地利用型態,除產業調整外,市鎮規劃及建築設計亦須考量適應淹水的常態。而更重要的,是藉由中上游的開發管制及都市計畫,保留內陸濕地及獲得生態化滯洪區的用地,從根本降低洪峰量並保育水資源,才是根本解決水患之道。


:::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08日 21時12分
61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六小時累積雨量動畫圖

雨量累積圖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