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會議記錄
治水執行與原住民部落互動觀察—石門水庫集水區 拔尚
政客綁架工程 治水亂搞 林長茂
在三百五十億陰影下找生機—構思石門水庫集水區治理的新出路 陳健一
討論
拔尚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監事
謝謝陳老師,他把三個層次的問題整理的非常好,目前為了供水,為了讓大家看到工程有進行、政府有在動和民意代表急於繼續分配資源,都在第一層次打轉。
石門水庫的淤積分兩種,一種淤沙,一種淤泥,原住民用眼睛看就知道淤泥從哪裡來,只講供水的話,最嚴重的崩塌地是在60公里外的林班地,當然人為開發和財團開發不是不重要,但今天如果要面對第一層次的問題,應該要處理那個大崩塌,原住民不需要人造衛星和委託學者專家,是用很笨的方法、他們的方法,用眼睛和用心看,台灣是我們的媽媽,他們比我們早遇見媽媽,只是我們對媽媽的看法和他們的不一樣。所以務必要讓原住民參與,務必要尊重他們的方法,按照基本法,那是他們的權利,請把權利還給他們。
林長茂 綠色陣線顧問
在停水十八天之前的幾年前,我們跟公視去做了好幾次專輯,也提出檢舉,北水局在委託清淤的過程裡,除了把沙賣掉,而且連續好幾年直接把泥巴倒到石門水庫中游,還有一次在乾涸時,北水局和水利署進行清淤,但事實上是把石頭拿去賣掉,而土回填石門水庫,後來這些土在大水來時造成揚塵,其實石門水庫沿岸都有濁度監測系統,造成崩塌跟濁度不是絕對關係。
陳健一 淡水河守護聯盟老師
我要提問一下,接下來勢必要面對高山茶和一些高山產業的問題,除了觀光,在理解裡面是否有其他發展空間讓原住民有出路,目前工程都是外面的人來包,但在山坡地的維持和包商機制中其實有大片商機,能否輔導我們尖石鄉和復興鄉,讓我們兩鄉來承包,並靠這樣過日,變成山林的守護者,透過機制,我們不需要主流的產業和觀光來維持生活,可以造就自己的尖石鄉和復興鄉,產生結構性的帶動和良性循環,不再背負道路的問題和山坡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