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167
:::

1-8 神話空間到學習場域--峇里島參訪之行後記

曾也慎/台南社區大學紀錄攝影講師

---------------------------------------------------------------------------------------------------

 

神話空間的啟示

    由於峇里島的多神宗教信仰突出於現代生活,在導遊穿鑿附會的解說下,很自然地進入神話的空間狀態—不由得肅然起敬、戰戰兢兢。然而,筆者要強調的並不是在觀光目的下的渲染與包裝,而是借神話之名,所建立的空間心理質感是一種有價值的宣示。

同樣的,筆者認為在台灣,諸如:孔廟的象徵價值或是大廟興學空間狀態,同樣有著神話空間的意義,然而,神話空間的觀點必須進一步地演變成文化空間,而文化空間的營造,則未必需要神蹟、教條或是祭儀的輔助。

也就是說,筆者建議,社區大學的空間價值感,某種程度應跳脫出特定格調的意識型態框架,從廣泛的田野產生文化空間,所謂廣泛的田野,筆者初步建議有三個思維方向:視覺象徵、集體記憶與抽象意識。視覺象徵微第一層次,也就是顯見的城市輪廓、醒目的標的或生活指南;集體記憶則是生活面貌的瀏覽、召喚與重建;最後,抽象意識則是描繪心理狀態,需要象徵來詮釋之。

然而,上述筆者建議,需藉由廣泛的意見訪查的過程,若行有餘力,產生音象檔案資訊並予以保存,社區大學將做為集思之容器,其自身,便成為庶民價值的神話。此外,對於歷史與當下、傳統與現代,必須等而視之。

 

聲音的形狀

  我想大概所有參與此行的夥伴,都很難忘懷那令人情不自禁手舞足蹈的峇里島音樂。然而,筆者卻認為,在峇里島的聲音特殊性,絕對不僅是音樂一環。這樣說好了,聲音的產生與流動,與空間密切關聯,賦予何種空間便回饋何種聲音。

筆者注意到開放空間在峇里島是相對自然的,在綠色學校中,我們不論在任何角落,聽得到音樂課的餘音、足球活動的喊叫、牛羊吃草的聲響等等,怪哉,怎麼這些都不被視為干擾呢?

記憶中,在台灣的學校自身基於「授課品質」的觀點作為主導,導致教室經常地作為開放校園中的秘密舞台。筆者認為,聲音的形狀取決於空間的形狀,空間是自由的,聲音便是自由的。因此,筆者認為在一定程度的集體素養之上以及合理配套的規劃,開放空間的學習環境便相對可行,當聲音或的自由,便能產生更多「知識(或文化)交往」的可能性。

 

電影的想像力

        綠色學校認為,學校應提供一個舒適的空間,讓學習在一個愉悅的環境進行。然而,筆者思考所謂的舒適空間,不應只是環境上的優質,而是由學習領域的想像力出發思考。譬如:視聽教室就是一個有投影布幕、投影機的空間,重點放在功能考量,然而,作為一個電影的教學空間,是否應從色彩的角度、場景概念的角度、甚至是鏡頭語言的角度重新思考空間的建立呢?具體而言,教室空間的一致性應當打破,無區隔性空間(齊頭的集體空間)應轉向多元化空間,讓參與者對顏色、形狀以及視覺高低角度,自進入教室始便產生選擇的能力。

 

 

 


:::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08日 21時12分
61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六小時累積雨量動畫圖

雨量累積圖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