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煥彰,報章雜誌網路各樣傳媒,皆給予他環保方面極高讚譽。媒體形容他就像電影《永不妥協》女主角艾琳有著追根究柢、絕不妥協的個性。黃煥彰,無意間發現台鹼安順廠對鹿耳門養殖漁業的污染,多年對抗龐大的政府體系,堅持調查事情的真相,終於為鹿耳門居民討回公道。
深夜裡,在網路裡瀏覽著,十多篇有關黃煥彰的人物專訪報導。滑鼠每掃過一篇,就不禁打從心裡對他增添幾分敬意。但也隨著閱畢一篇,好奇便油然而生,是怎樣的信仰,支撐黃煥彰承受被當地居民誤解與排斥?是怎樣的精神力量,讓黃煥彰有勇氣面對不法工廠的黑暗壓力?是怎樣的人生哲學,讓他能擇善固執、堅持到底?
環保鬥士,並不好當。
揭露二仁溪、台鹼安順廠等環境污染的真相,電視新聞或許只播了數十秒,報章雜誌用了一塊版面報導。但成功的後面,是黃煥彰在每日繁忙的教職後,利用其他空閒時間將台鹼留下來的一箱箱公文資料讀遍。六年下來,用這樣鍥而不捨的精神,於是找到重要的內部文件,證實台鹼工廠附近水的污染、土地的污染問題,早已存在多年。這還沒包括,黃煥彰無數次在實地的探勘,與親自與居民訪談所下的功夫。
環保鬥士,被保護的人民,也不見得領情。
黃煥彰揭露環境污染的真相,政府官員扣他一頂大帽子,「這樣會破壞國家形象」,要他就此打住,別再深究了。即使這樣,黃煥彰仍耐著性子,與政府相關單位周旋。終於看見政府相關單位將警示的公告牌立起,讓周遭人們得以瞭解其危險性。
但是,事情並沒有這樣就結束。在公告牌距離不到幾公尺的小溪,居民照樣還在捕魚,也繼續把捕到的小魚賣到附近魚塭作飼料。那時,當地居民並不認同黃煥彰,他們不願面對污染的真相,並認為黃煥彰的熱心不僅是多此一舉,甚至會嚴重影響他們生計。
不少在地人認為,大家吃魚吃了幾十年都沒事,活到一百歲的也有,而且池水和鹿耳門溪相流,即使有毒早被沖乾淨了。甚至還有的人,看到黃煥彰,像是見到鬼,認為他亂公布當地居民血液中的戴奧辛數據,會讓其他鄉鎮的人不願意與這裡結成姻親,以免生下的孩子有問題。
黃煥彰為環境保護的擺上,即使是好朋友也持反對立場。《康健雜誌》報導這樣寫著:「當黃煥彰講述發現污染過程時,他的老朋友、舊安順國小的老校長大步向前,開口就是不客氣地質問:『哪裡有毒?讀到博士都沒有用!』黃煥彰心裡著急,一臉無奈欲上前解釋,老校長甩頭就走。」真是情何以堪!這樣吃力不討好,又沒有任何好處,還要浪費自己的時間、精力與來往汽油錢,一般人早就撒手不管了。
這些文字記載,令我更想要深入瞭解認識黃煥彰這個人。並非想在其精彩環保運動之外,再增添一筆近況報導。而是想要知道不是基督徒的黃煥彰,所成就的這些事蹟,背後那股源源不絕的能量來自為何?寂靜的夜裡,印表機紙夾自動吞吐送著紙,將所有找到的報導與資料,印出一大疊,期待著明日的訪談。我,迫切地想要獲得對人生正義堅持的背後動力。
●
黃煥彰與我約在花木扶疏、清新雅緻的台南市社區大學見面,他是研究發展學會理事長(七月改選,剛卸任)。
過去以為社大就跟救國團、YMCA等提供自我學習進修課程的機構類似。但台南社大其經營方向非常不同,其主要定位在實踐社區大學的「公共性表現」上。即使課程裡也有不少個人進修學習,但台南社大更多致力於將這些個人學習與社會整體發展,作更有機的聯結。
我看著他們所辦的各樣演講、活動表單DM上,包括「都市的污染議題—中石化安順廠及二仁溪整治」、「區域發展議題—府城赤崁街區的再生與產業振興」、「眷村文化研究-水交社空間再造」、「法律文化議題—司法博物館之爭取」等……。台南社大的遠景,好大!它盼望以學程領域的深化來為公民社會奠基、並發展更包容、多元的新文化,前瞻社會的發展需求,扮演推動社會改革的基礎力量。這樣的願景,在各學程的教師群努力下,學程與社會發展的聯結平台,已逐步被構建出來。
沒想到,還沒有看到黃煥彰人,便有這些驚奇的發現。這個社區大學獨特的辦學方向—「公共性表現」,真叫人讚嘆不已。他們竟真的有辦法,透過活潑創意的教學方式讓學員得到良好的成長,自然地參與社區營造、自然環境、都市計劃及文化資產等較艱深的專業領域,非常不簡單。原來我所擔心,不過是井底之蛙的杞人憂天。黃煥彰的環保能量,早已經釋放分享出來,他不再是獨自對抗大風車的唐吉訶德個人英雄,他所掛心的都市的污染議題,亦不再是個人肩上重擔,許多社大學員都是環境保護的傳承者、種子接班人。這樣多有意思!
還來不及閱畢社大辦公室桌上、牆上琳瑯滿目的資料,一身輕便襯衫與休閒褲的黃煥彰便已應約而來。黃煥彰與一般學者給人溫文儒雅的印象,並無不同。但訪談一開始,便得知他是另類學者。他選擇與多數學者不相同的道路。
黃煥彰在博士班要畢業的時候,就已在思考自己的未來,究竟是要走研究路線?或實務操作路線?在中華醫事學院做研究與教書中,更是深刻地感到台灣需要實務操作路線的學者。因為國家每年提供大幅的預算,供學者每年發表成千上萬本非常好的研究論文,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苦心研究所得,大多卻束之高閣,沒有被實踐。
黃煥彰並沒在這點多說什麼,但我的思想就這樣被他觸動,赫然發現到國家政府每年幾千萬、幾億元預算所成的研究論文閒置,這是多麼浪費、多麼不環保的事阿!
黃煥彰繼續說著,他每天站在講台上教授「環境與健康」,實在擔心某天突然台下有個學生冷不防舉手問他:「老師,你講這麼多,但可否說說你對台灣環保有哪些實際的貢獻?」也就是這樣的念頭,讓他放棄了研究與升等,開死接觸一些民間的環保團體與社區。
原以為,黃煥彰這種已是相關領域的博士學者,加入民間環保團體,應該一進去就成為主要幹部、核心講員之類,甚至馬上就成為帶頭領隊、搖旗吶喊的環保鬥士。但出人意表,當我問及黃煥彰剛進入民間環保團體都在做些什麼?他想都沒想地就說,「就是聽演講阿,幫忙搬椅子阿。」他一定沒想到,他這一句話在我心裡的份量,不輸網路上那些環保事蹟。這令我想到聖經記載,耶穌離世的時候,他為學生們做的最後一件事,不是什麼排山倒海的神蹟,卻僅是拿一條手巾束腰,把水倒在盆裏,洗他們的腳。基督信仰裡面,總是為首的,越懂得彎下腰來謙卑作僕人,服事他人。
●
四十多歲的黃煥彰,綻放春天的陽光笑容,話鋒一轉,形容自己是一個喜歡用相機追逐白雲的人。他可以一時突然興起,為了拍攝一朵雲,從道路的這一頭,追到道路的那一頭,甚至從都市,追到郊外。叫我眼睛不覺一亮,這不是追風少年的浪漫情懷嗎?黃煥彰繼續興奮地表示,他會為了讓6歲的寶貝女兒能親手撿一顆化石,便開車載著女兒衝到幾十公里遠的玉井溪谷,去找尋真正的化石。連妻子都搖頭笑著受不了他像個孩子似的瘋狂。但他認為很值得。因為這就是他給孩子一輩子最珍貴的禮物:童年回憶。
黃煥彰常帶著孩子一起去到野外山林共享自然,讓孩子一同參與體驗與大自然的互動。好比九年前他常帶小一的兒子,去台南縣的仙宮廟借宿。到了晚上,父子兩人拿著手電筒在登山步道夜遊,那裡生態極為豐富,耳朵裡盡是各樣昆蟲的合鳴。仙宮廟前還有個小水池,他與兒子一同找到的青蛙就有十多種。實地實物教學,孩子直接享受觸感的歡喜,以及對生命蛻變的感動,讓他們也可以來深深體會貼近大地的感覺如此美好。
當然,對於黃煥彰而言,更是樂在其中。他喜歡在野外靜靜地默想,大自然就如同老師給她許多指導,諸如「化做春泥更護花」的永續經營思考,「大地靜寂、萬物合一」的哲思,幫助他回歸內心世界,讓生活方式褪去多餘的裝飾,還原純淨樸素,帶給他心靈真實簡單的感動與力量,這就是黃煥彰環保能量源源不絕的秘密。
也是因為黃煥彰喜歡隨身帶著數位相機與筆記本到處記錄,漸漸的他突然發現很多美麗的東西過了幾年就不見了。就拿仙宮廟為例,過去父子兩人走一趟登山步道,邊走邊發現有趣的動植物,好幾個小時不覺而逝。但幾年後,因為登山步道開發,遊客越來越多,加上殺蟲劑除草植物、昆蟲變少,食物鏈被破壞,生物多樣化逐漸消失,如今走一個小時看不到幾隻昆蟲,便走完全程了。
另外,黃煥彰也因著基督徒生態學者陳玉峰的一場演講,而人生遭逢極大的轉捩。他看到陳玉峰所拍攝照片,竟大都是今昔、醜陋美麗、骯髒清新的對比紀錄。這些照片比起言說,更有著極大的環保能量。這讓他似乎從沈睡中驚醒,原來關懷土地不難,將周圍影像忠實地紀錄下來,提醒自己、警惕世人就是一種很實際的環保行動。黃煥彰便放下過去拍攝美景的習慣,開始專拍被破壞得遍體鱗傷的土地,效法陳玉峰開始用影像記錄台灣環境。
黃煥彰說著說著便拿出他的筆記型電腦,裡面一堆照片給我看。很多照片,不需要他一旁說明,就令我的眼眶不禁盈淚。就像那些關鍵性的畫面,十年前的某個下午,黃煥彰在台南二仁溪出海口踏勘,看到綿延兩、三公里長的數萬條,被偷排廢酸洗液毒死魚屍,漂浮在水面上。當下「國在山河破」的感傷,令他深刻體悟必須有所行動,才能救回台灣的河川。這張照片,十年後的我看到了,同樣被震懾得講不出話。
這一張張二仁溪慘遭汙染的駭人照片,黃煥彰帶著到處演講,公諸於世,每每震驚台下的聽眾,無不自問「經濟成長的目的是什麼?經濟成長要多少才夠用?現代化的生活是幸福多,還是孤獨的多?」激起眾人的環保意識抬頭。
我們可能會以為環保很難,很麻煩,帶著沈重的責任。但與黃煥彰短短三個小時的對話,卻發現環保其實不難,簡單得可以說是一種本能,一種習慣。畢竟大自然與我們本來就同是上帝所創造,有著天生的「共生一體,共存共榮」緊密關係。沒人看到大自然被殘害的照片,會不被震攝,而帶出些許實際行動。就只怕我們成日處在以個人享樂為主的環境中,遺忘了上帝所造的大自然。這樣,環保就真的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