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圳-雲林縣華南國小校長
諸羅樹蛙是台灣特有種蛙類,由於棲息環境分佈狹隘且和人類活動空間重疊,以致生存面臨危機。
諸羅樹蛙保育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五年保育計畫,主要是透過現狀的維持,調查及研究諸羅樹蛙的生態背景資料,並宣傳以達到初期現況維持及民眾普遍認知;第二階段是透過社區營造方式,以生態旅遊帶動社區居民參與保育,彼此互利共生;第三階段採用綠標認證方式,全面帶動諸羅樹蛙保育工作。
在台灣目前保育和經濟常起衝突的同時,希望以此案例來證明保育與農地利用是可以並存,並藉由此案的推行將使臺灣的保育工作提升到另一層次,符合世界保育潮流,加強建伙伴關係使保育工作的推動落實順利。
六、 附錄
本計畫在可行性、原創性、後續延伸空間上都經審慎評估或已實行,計畫成功後除了成功保育諸羅樹蛙外,另可延伸至其他保育範疇。
一、 計畫緣起
諸羅樹蛙是台灣特有種樹蛙,主要分佈在雲林、嘉義等地。1995年由師大呂光洋教授命名發表。因首次發現地在民雄,遂以嘉義古地名諸羅命名之。
諸羅樹蛙發表後,立即引起學界重視,從其分佈的情形來看,雲林縣、嘉義縣以及台南縣的麻豆附近都有諸羅樹蛙的分佈,然而從麻豆到民雄這些廣大的區域都已無諸羅樹蛙的蹤跡,這種情形代表適合諸羅樹蛙的棲地已破壞,加上雲林及嘉義地區只分佈在竹林內,少部分族群分布在未污染的果園裡,這種狹隘的棲地分佈類型極有可能會造成諸羅樹蛙未來滅絕的危機,加上其分佈區域都位於人類活動區域內,只要農民棲地型態改變諸羅樹蛙必受嚴重衝擊,而這幾年由於竹農年齡老化,加上竹筍產地價格不振,竹農改種情形嚴重,加上雲林及嘉義諸羅分佈區域內都有大型開發案件的申請(例如:賽車場、大學設立等),諸羅樹蛙面臨的危機與日俱增。因此,我們必須針對諸羅樹蛙所面臨的問題加以解決,如今諸羅樹蛙所面臨的危機有:
1. 棲地碎裂化。
2. 棲地污染。
3. 開發造成棲地破壞。
4. 耕作型態改變。
5. 氣候變遷影響。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研擬出保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五年保育計畫,主要是透過現狀的維持,調查及研究諸羅樹蛙的生態背景資料。
第二階段是以社區營造的方式,以生態旅遊帶動社區居民參與保育,彼此互利共生。
第三階段採用綠標認證方式,全面帶動諸羅樹蛙保育工作。
二、保育背景及方式
(一)第一階段:五年保育計畫(2001-2005)
諸羅樹蛙分佈區域狹隘,其中雲林又是諸羅樹蛙主要的棲息地(圖一),加上棲息環境類型主要是在竹林地和人類活動區域重疊(圖二),為了保育該物種之棲息地,遂於2001年在雲林由古坑鄉崙仔社區21戶竹農、古坑鄉公所、雲林縣野鳥學會、臺北市動物園、財團法人台北市立動物園文教基金會在師大生物系呂光洋老師及眾人的見證下共同簽訂五年保育計畫。
五年保育計畫主要是補助竹農每年每戶五千元,竹農只要維持原有耕作方式,避免使用農藥、禁止燃燒竹林;動物園和野鳥學會每年舉辦分佈區內學童的解說訓練,避免因竹農年齡老化而轉作、舉辦定點展示、演講、電視台合作拍攝影片(華視1、公視2、雲縣教育局1)、編寫學習教材並和台灣師範大學合作投入人力進行基礎研究,以作為第二階段保育工作的準備,目前已有三篇論文完成,二篇進行中,而這些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維持棲地的現況,讓學術單位了解諸羅樹蛙的基礎背景,並透過宣導讓大眾了解諸羅樹蛙的現況。
此一計畫開創台灣保育新紀元,由民間發動並直接參與保育。其意義和以往的保育方式明顯不同。首先,諸羅樹蛙棲息環境獨特,狹隘生存於人為活動區域內,由於這些棲地低污染加上高溼度,遂成為諸羅樹蛙最佳生存環境。而保育方式是必須和農業共生共存,因此帶動農產品的經濟利潤,增加民眾增植竹林就是保育的第一課題;其次,此計畫也將動物園原先園內保護方式,變成園外的棲地保育,這不僅開創動物園的先例,也讓動物園的功能更為提升;第三,此保育由民間出錢,每年補助每戶竹農五千元,只要竹農維持原有耕作方式,避免施灑藥劑,輪耕時禁用焚燒方式,竹農並沒有任何的損失,反而有實質上的獲得,因此廣泛得到竹農的認同,並造成一股風潮。
(二)第二階段:社區營造,以生態旅遊創造共生共榮環境(2004-2006)。
生態旅遊是一種人與自然互動產生的行為模式,這個互動方式會受人類對自然環境態度的影響,而人類的態度又受價值取向的制約和規範(Cohen, 1978)。生態旅遊的實施本身在計畫與執行上就是個困難,加上大家對於生態旅遊的歧異看法,因此在推行上必須格外的謹慎與小心。基於此,在推行之初我們必須思索為了滿足社區經濟而犧牲其他生物;或者有兼顧物種保育又使經濟遊憩同時並存的方式。從如此反省與覺知,才能避免躁進引起的環境衝擊。
諸羅樹蛙目前生態基礎背景大致已漸明朗,對其生存危機也漸瞭解。為了解決生存危機保存目前「最佳棲地」竹林,必須提高竹農種植意願,社區教育是當務之急。可是在經濟壓力的驅使下,也唯有透過生態旅遊的方式,教育農民自然資源在合適的使用下,可以帶來經濟利益。崙仔社區目前共有居民913人,大部分務農,除了例假日以外,青壯年階層白日都不在社區,主要是外出工作,因而對社區的關注力也相對較低。崙仔社區發展生態旅遊時必須由外地參與改造,這是發展初期必須面臨到的,其次從每一次的解說員培訓中,可以注入環境倫理的觀念,徹底改變居民的想法,甚至在學童上也可以培訓成為小小解說員,讓社區達到隔代改造的成果。
生態旅遊推行有一定的限制,以地點而言崙仔社區非常合適,加上當地附近又是諸羅樹蛙密集區之一,因此規劃得宜可以帶來人潮。但是生態旅遊的旺季剛好也是諸羅樹蛙(兩棲類)的繁殖季,如果不能掌握棲地負載力特性,衝擊可能無法評估。朱芝緯(2000)認為衝擊包含三層面:環境面、經濟面、文化面。為了避免衝擊產生的損失,從事生態旅遊必須訂定生態旅遊守則,生態旅遊的內容應包含行前計畫、導引計畫、監測計畫、管理計畫等。以目前狀況可以在綠色隧道內設簡易解說涼亭,透過看版解說以了解遊客的態度,若是沒有意願可以當場解說及販賣物品即可,這樣可以避免遊客態度不良引起不必要的傷害;若是態度良善可以繼續深入,這時候就是生態旅遊介入的好時機。透過運載系統帶入活動中心,進行行前解說教育,然後在前往棲息地實地感受及解說,解說後可以贈送竹筍。如此重重關卡只要是帶來旅遊品質,同時也可兼顧環境品質。在管理上,一個諸羅樹蛙聚集點不宜進入太多人,人數掌控每次以不超過十個人為主,主要是講解的接收度和竹林內避免因踐踏過度造成土壤硬化。推行之後必須定期監控環境容忍度,在竹林內也必須兼顧其他物種,所以定期調查區域內物種的數量及諸羅樹蛙的族群變動是必要的工作。
另外,根據王鑫(2000)所提出的生態旅遊融入戶外教學也是可行的方向,因為戶外教學本身即是具有教育意義,透過教學系統更能控制教學對象達成所要目標。
綜合上述,在評估可行性上,具備以下條件時,崙仔社區可以發展生態旅遊
第一, 社區居民普遍具有環境倫理的認知。
第二, 解說居民通過解說義工培訓及認證。
第三, 能訂出管理及營運計畫。
第四, 能控制遊客的人數,並透過多重解說關卡,以控制遊客品質。
第五, 能定期做環境監測,並適度的改善棲地狀況。
第六, 能熟悉諸羅樹蛙的生態背景,並主動巡守或保護該物種。
第七, 能主動種植竹林並提供竹林作為保育研究用途。
若能根據以上要件執行,可以將負面的影響降到最低。
此一階段目前正在進行中,工作內容如下:
1. 透過基礎調查,瞭解諸羅樹蛙棲息植被狀況。根據文獻顯示諸羅分布在人為耕作地帶,在2004年的初步調查中發現,諸羅樹蛙主要分布在竹林內(74﹪),顯示竹林是諸羅樹蛙主要棲息地,再透過擴大調查計畫,將可以知道諸羅樹蛙的分佈情形,這也是台灣兩棲類第一次針對單一物種進行全區普查。
2. 學生義工之培訓主要是達成隔代改造的目的,除了學生本人能夠得到啟發並投入保育工作外,也希望透過學生影響家長對於保育工作的重視,達到由下往上的功效。
3. 透過當地教育系統作為社區工作的主力並擴大影響層面。
4. 結合雲林縣野鳥學會、雲科大文化資產管理研究所、環球環境資源管理所暨生態旅遊中心、古坑鄉公所等當地社及大團學,以社區營造的方式,長期派駐人員(研究生)帶領義工,作為社區營造先期規劃準備,並在中後期交由當地社團及社區規劃經營。
計畫執行方法:
1. 調查雲嘉地區諸羅樹蛙分布點:以參考文獻所提諸羅樹蛙棲息地(竹林、果園、雜木林…等),做為調查依據,在雲林、嘉義等地找出可能分佈鄉鎮,初步計有48張航照圖。和環球技術學院合作,於雨後進行調查,在航照圖中所出現的各路徑逐一行駛,因諸羅樹蛙鳴聲約100M可以明確辨識,透過現有道路系統,可以較精確掌握分佈點,並紀錄每一分佈點的各項基礎資料。(已完成)
2. 師生參與社區保育工作:以解說為基礎讓學生和教師能深刻認識及體認諸羅樹蛙和棲地之關係、諸羅樹蛙和其他生物之關係、諸羅樹蛙和人類之關係。(進行中,目前由古坑國小【5821024】和僑真國小【5972241】合作)
3. 教育推廣:以現有資料設計展出海報,並和諸羅樹蛙鄉土教材媒體結合,進而納入學校本位課程。(已完成)
4. 暑期小小社區解說員培訓營隊課程。(已訓練300人次)
5. 社區資源調查:在調查過程中,鄰近崙子社區的竹林是諸羅樹蛙分布最密集的區域,除了將諸羅介紹給當地居民理解之外,也針對附近資源作系統性的調查,作為規劃社區的參考數據。(已完成)
6. 針對該社區的人口結構、社經背景、土地利用情形作初步的調查。(進行中)
7. 組織當地義工,並加以訓練。(進行中)
8. 規劃中長程目標,並思考如何將附近綠色隧道的遊客、或和劍湖山合作,在環境容受力允許下,以生態旅遊的方式讓民眾以諸羅樹蛙保育為主軸,營造出共榮共存的雙贏願景。(進行中)
預估階段目標完成後,可以使社區經濟獲得改善,讓附近竹林面積增加,並使居民主動參與社區保育工作,將保育工作視為居民生活一部分,並使初期經濟誘因轉為更深層的土地利用意識,進而思考如何將農業型態改變,並擴大參與。
此一階段目標由於受限於諸羅樹蛙核心區,且在一個社區內營造,若要全面保育恐有困難,因此必須推動第三階段計畫。
(三)第三階段:綠標認證計畫(2006-)
以農產品帶動保育風潮。這是保育諸羅樹蛙長程的目標,透過認證系統,將諸羅樹蛙棲息地內的竹筍貼上認證標籤,然後透過社區的產銷制度行銷。由於目前竹筍的產銷班因四年前價格崩盤而解散,目前寄存在蔬果班中,但由於產地價格和市場價格差距三倍以上,所以竹農因利潤不高而種植意願普遍低落,因此在二階段的社區營造成功後,可以透過社區網路系統,直銷竹筍,在認證制度下,消費者願意購買低污染且帶有保育功能的竹筍,而且直銷後價格可以降低;另竹農也可以提高銷售價格。若銷售成功,中間尚有利潤可以成為諸羅樹蛙保育基金,這樣不僅可以全面性帶動保育工作,也可以藉由棲地改善,營造出適合諸羅樹蛙棲息環境。
另外,目前也和慈心文教金金會及銀行討論合作計畫,除了認證之外,希望也透過民眾或企業集資認養竹林,竹農回饋竹筍和附加產品,或發行認同卡等。
三、未來展望
諸羅樹蛙保育工作是一件艱辛但充滿創意的工作,在保育思潮高漲的二十一世紀,無疑是人類和自然共存的世紀。透過諸羅樹蛙的保育案例可以看出台灣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勢,低污染高品質並具有文化意義的產品將是未來消費的主流,在產業文化化的同時,產業生態化更是人與自然共存的表徵,希望透過諸羅樹蛙保育計畫的推動--穩健而踏實、經濟與保育並重、創新與傳承,來和社會大眾分享,在推動的同時,我們也時刻反省,修正腳步,希望每一步都具有時代意義。
四、參考文獻
1. 王鑫,2000。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進入生態旅遊的世界。中華民國生態旅遊協會出版。
2. 朱芝緯,2000。永續性生態旅遊遊客守則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莊鎮碩,2000。諸羅樹蛙(Rhacophorus arvalis)生殖行為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4. 陳清圳,2000。諸羅樹蛙生殖行為之研究,教育部八十九年度中小學科學教育專案計畫。
5. 謝煒智,2003。諸羅樹蛙群集展示行為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Cohen,E. 1978.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5: P.21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