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下一個有諸羅樹蛙的春天
莊孟憲-真理大學自然資源應用學系講師
計畫緣起~我與諸羅樹蛙的約定
今年的夏天,一如往常,我一有空就往麻豆跑,目的就是來拜訪諸羅樹蛙。不過,與過往的情況相比,今年諸羅樹蛙的族群量,少的可憐,也少到令我覺得害怕。在我的記憶中,永遠忘不了2000年某個夏夜,一次不小心誤闖總爺藝文中心的過程中,聽到樹上數十隻諸羅樹蛙齊鳴的震撼,在那當下,我的心裡便偷偷的跟這裡的諸羅樹蛙約定,我會再回來。
總爺藝文中心時期
再次回來卻是悲情的開始。2002年,當兵的某次休假再次來到總爺藝文中心,想要來拜訪久違的諸羅樹蛙們,但原本雜草叢生的舊糖廠廠區,變成了光禿禿的停車場,心裡焦急不已,急忙找一位當時任職於台南鳥會的朋友許勝發先生討論此事,剛好負責總爺藝文中心古蹟調查計畫的團隊他有認識,透過他的引介,讓我可以在以人文關懷及古蹟修復為主的總爺藝文中心計畫裡發聲,也讓更多人認識了它,並且知道它的重要,有幸的是當時中心雖然經歷數代主任,但大多都願意支持保護古蹟並保育諸羅樹蛙棲地生態的概念。最明顯的動作就是把許多音樂會或活動都冠上諸羅樹蛙的名字,甚至連最近由原住民音樂人達卡鬧所發表的『麻豆之愛』這首歌,也有諸羅樹蛙的出現,一時間,總爺藝文中心似乎與諸羅樹蛙就劃上等號了。
不過,畢竟管理中心的是台南縣文化局,儘管在有心想要關心這個議題,在我感覺還是不夠深入,也不夠積極,加上原本的地主—台糖,仍舊對此地表達強烈的開發意願,常常在關心諸羅樹蛙的消息出來之後,他們就會『善意的』再次提醒此地產權仍歸台糖所有。另一方面,諸羅樹蛙由於發現的時間比較晚(1995年),至今仍未歸屬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因此對公部門或是台糖來說,保育諸羅樹蛙這件事,似乎比不上保育台南縣縣鳥水雉及黑面琵鷺來的重要了。
原本以為有公部門的介入,至少總爺應該會是諸羅樹蛙在台南能夠長治久安的一塊棲地,不過,看來並非如此,要保育諸羅樹蛙就必須在想更積極的辦法。
社會教育時期
因為關心諸羅樹蛙,開始將關懷的觸角延伸到整個南瀛地區的青蛙,於是我也開始注意到官田的台北赤蛙,還有研究所期間曾經是研究樣區預訂地的東山地區,漸漸地也發現一個人真的不夠用,剛好當時台南縣縣政大學開課時間已經接近尾聲,不過他們接受我提出的『南瀛蛙趣』課程,並且在人數不足額的情況下,依舊提供我開課的機會。開課之後,除了幾堂在室內的課程之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外面賞蛙,很高興那門課的學員都願意放棄假日休息的機會,跟我到處『夜遊』,也讓大家不僅認識青蛙,也能透過青蛙的眼睛去看我們生存的世界。當初的目的是希望能找到一群願意跟著我跑的同好,雖然離原本構想有一段路,但看到有人因為認識青蛙而喜歡上大自然,這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後來又在台南市社區大學也開了同樣的課程,繼續帶著大人小孩到處去認識青蛙。
回到社區
儘管社會教育的部分已經可以看到一些功效,但每當我在麻豆做調查的時候,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我想就是少了社區民眾的參與吧。保育不是生態研究者的責任,更是每個人的責任,尤其就住在附近的社區民眾,更是保育的要角。在進行諸羅樹蛙調查的時候我面臨到一個問題,就是我不是在地人,對許多地點都不甚清楚,加上關心的人雖多,但調查工作還是幾乎我一人在跑,在時間及個人經濟能力的考量之下,我一方面選定以總爺藝文中心為主要觀察地點,一方面有機會就跑麻豆市區,尋找有諸羅樹蛙的地點。第一個問題好解決,畢竟自己是做生態研究的,持續的調查並非難事,但第二件事就真的不容易了,常常必須利用夜間,穿梭在麻豆及周邊地區的大街小巷,聽到有諸羅樹蛙在叫,就記錄起來,當時掌握的地點雖然涵蓋麻豆市區、總爺藝文中心周邊及曾文溪沿岸,不過知道的相當零星,主要還是對地理位置的不熟悉,不要小看要在一個鎮做地毯式的收尋這件事,一開始是以縣道系統進行,再選擇幾條巷子進入,要能找到諸羅樹蛙的棲息地還真的要碰運氣,必須加上剛好諸羅樹蛙在叫,又剛好被聽到才行,因此第二部分的工作進行的相當緩慢。
所幸麻豆的傑出青年—維禎,此時適時跳出,不但在諸羅樹蛙的棲地分佈調查上提供相當多的資訊,同時也就自己的所學準備投入麻豆諸羅樹蛙的保育工作,透過他的引介,一位從麻豆國小退休的張天蔭老師,也願意將自己的果園提供給諸羅樹蛙的復育當成基地。這些在地力量的出現,也鼓勵我繼續下去,因此與台南縣總爺文教協會合作進行這個計畫。
下一步
某次,在思考麻豆諸羅樹蛙調查人員培訓營題目的時後,夢裡清晰的諸羅樹蛙叫聲與影像不斷出現在我的腦海,記憶彷彿就停留在一次次調查諸羅樹蛙的夜晚,突然間聽不到清脆的諸羅樹蛙叫聲,夜裡的樹林中一片寂靜……。猛然驚醒,發現這個惡夢竟然有可能成真,手心與背脊冷汗直冒,於是想到每年進行的諸羅樹蛙調查,不就是希望來年能夠與它再次碰面,因此我把調查研究、推廣演講、訓練培訓活動看成是一種與諸羅樹蛙的約定,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可以與我一同的關心這個議題。於是,我定下了我的題目:預約下一個有諸羅樹蛙的春天。
活動、課程結束之後,其實才是開始,每次在培訓活動過後,我都會抱著希望,希望每一次參與的民眾都能夠有投入社區生態保育的基本能力,回過頭去關心自己生活周遭的環境,並且能形成一個團隊,彼此互相支援,進一步讓更多人都有能力可以一起為生態保育盡一份責任。
期許
這幾年在麻豆關心諸羅樹蛙保育工作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一件事:與其等待,不如行動。隨著人類經濟開發的腳步越來越快,與環境、生態之間的衝突也越來越容易出現,當我們體認到自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時,我們該怎麼辦?我認為必須將對自己母土的關懷與感動,化做實際行動,但不是一昧的盲幹或抗爭,而是必須透過學習、研究與調查,建立基礎資料,同時深入地方,瞭解各地文化的差異與地方經濟的發展,甚至連政治風向、媒體都必須考慮進來,找到適合發展的方向與作法,然後一步步落實。每個人的作法或許不同,但只要愛護自然的大目標不變,一定能改變情勢,我們的環境才有永續存在的可能。這會不會很難?其實,一點也不會,尤其是從事中小學教師的各位,可以將對自然環境的關懷,融入教學之中,並帶領學生一起投入,讓學生能培養對自然環境的關懷、正義感、公德心與社會責任感,果真能如此,相信我們的下一代,將不會再出現所謂的草莓族、月光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