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臺南社大環境教育資源網
:::
關於我們
環境教育的推動宗旨
關於環境小組
捐款名單
提供可疑汙染的土地
聯繫我們
台南市社區大學
我們的工作
山林河川保護
土壤安全/事業廢棄物
再生能源
樹公民
環境教育
環教素材(影音)
台南社大關心的環境議題
環境議題影片介紹
影片
環教素材(資料)
龍崎自然生態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綠色峇里 臺南借鏡」目錄
MarkDown
1-8 神話空間到學習場域--峇里島參訪之行後記
1. 參訪見學心得-師生篇
1-1 社大辦學者的峇里島學習之旅
1-2 南方初抵,異域文化的相逢與相似
1-3 用藝術振興村落
1-4 至誠最美,我們的信仰是什麼?
1-5 在生活中安寧,峇里島的一天
1-6 生態村,在日常生活中築屋建校
1-7 從母親的眼底,我看見自然
1-8 神話空間到學習場域--峇里島參訪之行後記
1-9 峇里島綠色學校探訪之旅報告書
1-10 借鏡峇里島綠色傳統特色
1-11 綠色環保學校Green School
1-12 峇里島綠色學校參訪
1-13 峇里島參訪心得
2. 參訪見學心得-工作人員篇
2-1 以「我們」的思維看待「他們」--峇里島參訪見學之旅--王複蓉
2-2 從南方島嶼看見藝術與社區的美好樂園--李慧玲
2-3 峇里島見學--晁瑞光
2-4 峇里島見學-- 廖真萍
2-5 台南社區大學國際參訪之旅心得分享--林玉雪
2-6 文明與自然的衝擊--陳冠達
2-7 峇里島藝術文化考察之旅--陳怡蓉
2-8 Bail參訪之旅 心得--唐雅華
2-9 Bail見學心得
1-10 借鏡峇里島綠色傳統特色
綠色峇里 臺南借鏡 =========
李珮甄/
台南社區大學公民志工小組成員
---------------------------------------------------------------------------------------------------
■
印尼峇里島之旅開啟我第一個在亞洲旅行的國家,對峇里島的想像大多是美麗的海灘、印尼唯一的印度教區域、迷人的SPA
、白人眾多度假之處…
等。對我而言, 無止盡的廟塔之景、讓人放空的發呆亭、買賣者之間價錢的拉鋸戰、峇里島特殊的香味,更是填著屬於我的峇里島記憶。而這趟旅行,我們最主要的是希望尋找一種刺激,激盪自己對生活家鄉的想像,建構出除了自己想要常駐的生活之外,也能讓拜訪的人留下驚艷卻是舒適的回憶。
一、Green Village
和Green School探訪的驚喜
首先是有關Green Village(
生態村-也就是所謂的綠生活建築社區)
和Green School(綠色學校)的拜訪經過。生態村和綠色學校裡的建築皆以竹子為主,而在生態村為我們解說的Nate說明了竹子在成為建材的幾項注意事項和步驟,竹子天敵為蟲子(侵蝕竹子)、水和泥土(會讓竹子腐爛)以及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成為建材之前,首先是竹子的處理(煮沸去糖分、防蟲處理、塗上防水漆),接著打地基並讓竹子立在大石頭上,抬高與地面碰觸的距離,最後是園區到處安置滅火器和聘用24小時的警衛隨時注意預防火災的發生。


Green village
園區內就像是打造一個綠色建築的社區,不只竹子建材的運用,更使用了回收材料如汽車擋風玻璃做天窗、金屬做臉盆、降落傘作為擋雨用布料等。整個園區有網路、有線電視、水和電,現代化生活該有的他們會提供,他們所要強調的是結合當地素材、工法和現代化舒適並存的生活,並不需要特別犧牲掉某一方才行。


接著我們來到綠色學校的探訪,學校創辦人John Hardy
出生於加拿大,移居峇里島已超過三十年。在臨退休之際,因為看了「不願面對的真相」一片,而轉向致力環境保護的倡導者,夫妻倆資助了峇里島綠校的專案,讓學生可以在圍繞著綠園的開放性教室上課,又因為深愛著峇里島這塊土地,致力於在課程活動中融入更多峇里島傳統文化和藝術。當天引領我們參觀校園的工作人員Ben
,以他對綠色學校的支持和熱情,給予我們很多詳盡的說明和耐心地回答問題。在拜訪前一天的晚上,社大夥伴聚集一堂地討論並提出學校的設置和教育方針的疑問。如:
1.
為什麼校園裡那麼多的國際學生,而這些學生在回到他們的家鄉之後,對其環保議題的貢獻又是如何呢?
2.
國際學生來此學校所帶來的效益又是如何?
3.
學校教育方針為何?課程設計又是如何呢?
我向Ben
提出了第一個疑問,Ban
告訴我們說:綠色學校的老師並不是在教導學生該遵照製訂的規矩或想法走,而是創造不同的生活方式引領他們去感受,將來回到他們的國度,他們會因為在這邊開放式的教育產生不同的思維,也創造較為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而關於環保議題也是這樣,直接融入教學和生活裡,而不是要學生將來就一定要走上街頭做抗議、一定要犧牲才能做環保等。 
在第二個問題裡,Ben
在做校園介紹時就提到的,峇里島當地小孩才佔全校學生的20%
,他們希望更多的當地小孩進入綠色學校,因為讓當地人了解環保的重要性,他們才能在未來為自己的土地付出關心,因此藉由募款以及讓國際學生的參與,可以增加他們給當地孩童入學的獎學金。其中,我曾疑惑著詢問Ben,是否是因為有國際學生的加入,可以帶給當地孩童更寬廣的國際視野和更多新的知識呢?Ben提出另外一種觀點則讓我恍然大悟,他說,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來到峇里島的孩童反而是來這邊學習峇里島的文化和生活,所以不一定外來的就是比較優勢,就一定是讓別人學習的對象,反過來說卻應該走入當地生活,學習在地的特色,增加自己的生命經驗。
第三個問題,很可惜因為時間上的因素,讓我們無法直接向Ben
提出詢問以及釐清問題,如當班級裡配有三名教師(
一名國際教師、一名印尼教師、一名島上教師),他們的角色及工作分配是怎麼樣的情況;除了通識教育(語言、數理、歷史、地理等)的安排,還有什麼其他課程規劃是所謂的環保教育、峇里島文化教育呢?雖然如此,在沿途校園裡所遇到的學生,與Ben熟識般的打招呼、自己在戶外座椅上看書、歡樂的音樂教室等的景象,讓人不禁覺得這是間讓人放鬆和開心學習的學校啊。或許真如創辦人John Hardy所相信的,讓孩子自己親身學習、接觸萬物,才能加深他們對生活美好的印象,而有機會改變思維方式,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而這所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綠色學校,最希望可以藉由融入周遭環境的校園設計(
樹木型籬笆、採峇里島傳統工法建造的竹子建物)
,讓孩子在大自然環境體認不同的生活方式,並透過實作來學習-learning from doing(自種作物、飼養動物),增加自己生活的經驗。來看看以下綠色校園的例子吧:
校園內處處是開心學習的場域
猜猜看,這兩張圖有什麼關聯呢? 原來左圖的這一大塊泥土地,就是全校師生最愛打泥水仗的地方了(
如下圖)
 
環保不等於忍受不便利性和降低舒適感

全校園區使用竹子建築所設計的開放式空間的教室,採用天然光線和自然風,但當遇到悶熱天氣的時候,師生就會將這個天然棉製造、表面塗上橡膠的圓罩,罩住特殊教室,裡面只需要微量的冷氣和風扇,就可以產生像熱氣球般的空間,而橡膠讓布可以將涼爽的空氣保留在室內,讓師生可以保有舒適的情緒繼續上課學習(
上圖是尚未鋪上圓罩的教室原貌)
。
(
左邊上下兩圖皆摘自John Hardy
在TED
演講時所用的畫面) 
校園裡充滿創意和美麗的設計,他們希望藉由視覺美學啟發和刺激學習者的感官功能。這也是為什麼當大家進到Green Village
和Green School
園區後,一直讚嘆連連,因為不斷有許多驚喜出現在眼前啊
 **
二、藝術課程體驗
**
在此次的峇里島綠色學校探訪之旅裡,我們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當地的傳統文化,並觀賞到仍保有傳統家屋特色和美麗的自然景觀。然而對於峇里島在如此大量觀光客湧入之下仍保有自已的文化及藝術產業,我們非常好奇這其中是怎麼運作,某天我們到一家餐廳用餐,這家餐廳到處有不同木構造的用餐區,每個小角落又可看到象徵神明的石雕像,耳邊又不時傳來獨特的音樂聲,可以感受到整體空間的營造就是很峇里的風味。原以為用餐後的傳統民俗和藝術學習課程是不是又要到哪個藝術村才能進行的,但原來就坐落在餐廳園區內,大夥依照自己所選的課程到指定區,而具有專業的指導老師也早已坐在草蓆上等候我們了。周遭的環境讓人感到平靜安穩,在老師一步一步地指導之下,我們沉浸著自己所選的手作課程,大家一邊討論手也沒有停下來,真的有那麼一刻覺得時間是靜止的。雖然我們所繪畫的、雕刻的圖像是在島上到處可見的花朵樹木,但也足以讓作品與此地產生了連結,至此之後,我們看著自己的作品就會回到那手做的當下了。
  **
三、緩慢等於保存?人潮帶來汙染?
**
在峇里島看得到鮮明且獨特的文化,而從獻給神明的建物、供品等看得到手工的細緻藝術作品,這些都帶給人強而有力的感官震撼因而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朝聖,也因此,這裡造就了商機也帶來環境的危機。人潮帶來的垃圾汙染、交通工具的氾濫產生的空氣汙染、為接待觀光客而一直建蓋的新飯店、西方文化的入侵等,都正在改變峇里島的樣貌。
    
大台南地區因為文化古都的因素而合併升格,希望從既有的人文特色、自然景觀發展出有別於其他都會型城市不同的風格,越來越多人受到這樣的吸引產生了遊子返鄉或是島內移民的風潮,不管是希望長住型的或是短暫停留的觀光客,我們都希望大家有著愛台南的心,建立起維持它美好的公民意識,而這不僅僅是靠民眾的力量,地方機關工作者也要自我的覺醒,除擔負起保護長時間累積的產物之外,還要在不可避免的變動過程中盡其所能地以生活舒適度為優先考量,規劃出既適合長住居民和觀光客並存的城市空間。
 
:::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
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4月21日 07時16分
61
良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六小時累積雨量動畫圖
動畫
停止
搜索
search
進階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