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12-04-17
不知道在說啥嗎?請看下文:
2006年12月26號晚間,恆春地區罕見的規模6.4強震,震驚了整個南臺灣。
臺灣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質條件、和地形變化,經常受到地震等許多天然災害的侵襲,
板塊之間的互相擠壓,是造成臺灣這座島嶼不時發生有感地震的最主要因素。
兩個板塊在撞擊的時候,他會在衝擊的地區累積相當的應力。當這個應力超過岩石所可以承
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兩種地震波,分別是P波以及S波。P波行進速度比較快,而且幾乎是
一般來說,地震波的震幅會隨著傳播距離增加而遞減,不過有時候地震波會被地層反射,與
當震波傳遞到地表的時候,受到地形或土壤等介質的影響,而產生的種種不同現象,則是所
以臺北盆地為例 ,因為臺北盆地裡面填充的是非常低速的沉積物質,所以當地震波進到臺北盆地的時候,它
臺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每年平均發生一萬六千多次以上的地震。
深入了解地震發生的原理,近一步探尋地震發生的可能前兆,甚至做到災前的防範,將地震
附記:
地震發生時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震動強度,強度的差異除了與震源的距離有直接關係外,另
一個是震源效應,另一個是路徑效應,也就是所謂的波傳效應,最後是場址效應。
當地震波的能量在地下傳播的時候,它會受到地層組成物質特性不同的影響,所以會有產生
標準 YouTube 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