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看過有人跌斷手腳,會打上石膏。那種固定、但卻動彈不得的感受,其實就像每逢山崩落石,野溪河床被封上厚厚的鋼筋混凝土一樣。所以現在林務局正在嘗試用造林時長的太密或被淘汰的木頭,取代傳統防砂壩或邊坡工程,除了可以減少大量碳足跡,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搶救老樹、野溪,讓山河大地喘一口氣。
南投林管處治山課課長 劉忠憲:「一號潛壩上面這個坡面,把它做砌石。我們現在在的是肉桂坑野溪的上邊坡,那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邊坡,在去年的颱風災害,造成整個坡面的崩塌,我們現在站的位置,是為了底下潛壩工程施做所開設的便道。」
靠山山倒,住在山上的阿伯每天都盯著工程,因為去年再差一步,滑下去的就是他的家,但為什麼舊有的壩體撐不住?
南投林管處 治山課課長 劉忠憲:「近幾年來,常常下下來的豪大雨的雨量,都可能超過我們工程人員的想像,那之前一些舊有的構造物,也許沒有辦法承受到這樣大的逕流量。」
設計圖中,地表露出的潛壩,就像冰山一角,看不見的底層,混凝土的用量才驚人,這樣對山林,難道不是二度傷害?
林務局 林宜群技士:「這個其實就和人生病一樣,要看它的病情,來用不同的工法,來做治理。」
混凝土對抗重症,但要是病情不那麼重,是不是可以減少大地的負荷。
環潭公路如畫似夢,但去年颱風卻成了居民惡夢。
承包商監工 張志明:「那時候颱風,因為整個雨量很大,整個土石流帶過來之後,整個把箱涵還有馬路,還有整個下面的營區,整個都掩埋過去。」
山有幾道明顯的傷疤,看在專家眼中,又是調皮的小野溪釀大災。
南投林管處 治山課課長 劉忠憲:「有兩座的一個潛壩的一個控制,那這些土砂,如果能夠把它控制在上游的部分,那我們另外再做一個導水路,把這些坡面上的逕流透過導水路,導下來,再進到這個潭裡面。」
只是,箝制野溪不再野的渠道,這次更多了些 人與土地的情感。
承包商監工 張志明:「這石頭整個都是用人工搬的,不是用機器,是用人工一顆一顆疊上去的。」
雨水如今就是人的財富,少了水泥阻絕,等於廣開地下財庫。
除了為野溪請命,現在工程界也有人不斷為老樹求情。
南投林管處治山課技正 許文奕:「我們現在用這樣子一個木構造的一個方法,它有一個特點,就是說你可以看到我們在做施工,可以去避開它的一個生物生長的空間,去給它可以容許生長的環境。」
以往做擋土牆,許多山坡上的大樹都被連根拔起,而現在改用造林淘汰的疏伐木,人和土地的關聯更緊密了。
南投林管處治山課課長劉忠憲:「這邊的地質,它是一個礫石層,它一個坡度比較陡峭,所以很容易的崩塌,所以看到這個坡面,就是崩塌的比較嚴重,我們在這個坡面的保護上面,主要我們用這個木構造物的形式,來保護它的坡腳,用木構造之後,它一個孔隙的部分,是能夠讓這個植生,它能夠來這個導入之後,恢復到原來綠化的情況。」
很難想像,光是這個區域,用324立方公尺的木材,要是轉換成傳統工程,對地球的傷害是...
林務局南投林管處 劉福成處長:「假如不用這個疏伐木的結構來做的話,用鋼筋水泥,鋼筋水泥就增加了,那用這個木材就減少,減少就等於換算起來就等於我們5150個人,在一年所吐出來,呼出去CO2的量。」
取之於林,用之於林,除了節能減碳,也能保護生態。
南投林管處 治山課技正 許文奕:「一般的傳統攔砂壩都是這樣子一面混凝土,把它整個把它封起來,除了我們現在利用這樣一個木節制壩,來去做出攔阻土砂的效益之外,就是有通透性的效果,其實這個地方的生物,包含說一些魚類的部分,又利於牠上溯洄游的效果。」
魚能游,水能流,讓大地能呼吸或許才是人類的自保之道。
大愛新聞 林珮霖 宋和祥 專題報導
200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