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教育新觀察---河川流域GIS
吳儷嬅 │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總幹事
追本溯源-六堆竹田
竹田鄉位於屏東平原的中心,是由大武山系經過千萬年的沖積逐漸堆積而成的平原,由於地層沖積的因素,從山區發源的溪流,進入平原後順著沖積扇的不規則地層,漫流在平原地區,為在扇央區的竹田地下水因地層擠壓,形成地下湧泉的自然景觀,東港溪又流經竹田鄉,竹田的客家先民沿東港溪上溯至平原地區墾拓,豐沛的水源讓竹田成為六堆地區早期重要的稻米集散地,是重要的米倉。
湧泉與天然的河川漫布在平原地區,對於平原上游內埔地區的居民而言,卻讓豐水期時漫流無固定河道的洪水,淹沒田園危害家居,族群的拓荒開墾,與水資源交融著愛恨情仇,枯水期天上來的水甘甜滋養居民,開圳作埤孕育平原上的族群代代薪傳,時而洪患時而甘霖。
日據時期內埔庄長,為解決百姓洪患之苦,運用公帑募集民間義務勞動力量,將三地門出山口的隘寮溪以人工築堤強迫改道,洪水的流路限縮在河堤內,以致於內埔、鹽埔一帶因隘寮溪改道增加許多的河川新生土地,灌溉的用水則以興築隘寮堰的方式,引溪水至圳道輪番灌溉;隘寮溪河道流經內埔竹田一帶的龍頸溪被圳道化,人工改道的隘寮溪水不再竹田地區流動,龍頸溪逐漸成為缺乏河川源頭的河川,溝渠化的排水灌溉形式,竹田居民的生活文化與產業耕種發生巨大的連動變化,當然洪水患難不再是居民的夢魘,民眾對於河川環境的經驗與記憶產生變化。
水水竹田-用水大不同
在竹田產業耕種的最直接變化是傳統的米倉,因水資源環境的變化,以種植水田為主力的米倉,作物由金黃米穗轉變為高高的綠金檳榔,當年由河川自然引水灌溉,在5.60年代漸漸的轉換成為由水匣門控制水位的渠道;像竹田農動重劃後設置的手動水閘門用來灌溉竹田村附近農地;縣官埤攔水埧、美崙石埤、頓物埤、糴糶埤、北勢仔埤等成為取代天然河川灌溉的圳道, 原有在河川的親水活動、渡筏行進、洗衣洗滌等行為逐漸消失。
在竹田的普查期間,仍然會在受訪的老人家口中聽到龍頸溪的故事與水災的記憶,如過去有人過世時,會帶著兩枚銅錢、三支香,以及一百錢壽金去伯公廟「買水」。將銅錢丟入,跪著撈水,帶回家後清洗遺體的臉,表示潔淨,並報告伯公,然後去陰間報到。〈張創真述〉;美崙村邊有一伯公旁設有三面阿彌陀佛像,設三面佛的原因據說原本只有一面,但有些面看不到,所以過去有小孩在那邊玩死掉,有人說要設三面,但一直找不到三面的石頭,後來邱家在挖井時挖到三面石,所以作為三面佛。〈邱森玉述〉
在河堤治理後,竹田的生活產生一連串綿密的改變,由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到生活的習慣、空間的使用、產業的變化等,如民國59年重劃之後用塑膠管打井,井約30多丈。生活用水用桶子打井,再以塑膠管引至自己的水缸裡,其水缸用磚頭砌成。家中有大鍋子其功用在燒煮洗澡水,小鍋子裝的水用來煮飯和燒開水。〈張鳳英述〉;早期因鑿井需要用米來換工來鑿,且幫浦需花費大量金錢購買,所以經常與先生爭執,因此,家中仍只打井挑水,但是因為石灰質過多,煮水時造成水壺積水垢,故買水飲用。〈張鍾菊妹述〉;過去曾聽老人家說,ㄧ百年前,二崙村民會用竹筏循水路,運東西到東港,所以叫「頓物潭」,可是等到他有記憶的時候,就沒有看到有人使用了。(李森松述)。每個不同時期的發展是在地重要的鄉土教育及在地文化資產。
Goole earth的應用與PDA-GPS操作手冊
結合屏東科技大學資管系學生的專業,將訪談與調查所得的資訊建置在GIS系統,目前學生以製作PDA操作手冊完成,另且已於六月間辦理辦公室人員內訓工作,後續著手將訪談與調查所得的資訊建置在GIS系統,以做為後續水環境監測與空間再現的建議方案。
竹田新願景
透過訪談的資訊,我們擬透過GIS系統的操作,由現代實際的空間現況,結合歷年的歷史圖層,以科學性的水資源監測數據及舊河道變化,加上對在地的耆老、水利會、河川局等相關部門進行訪談,交互與科學性的操作系統進行對話,將找出竹田鄉古河道的位置及配合河道改變,用水哲學的改變,連鎖引發帶動的各種竹田人改變的回顧與展望,運用普查與深度議題加深竹田在水資源議題的厚度,進而能運用地理與空間條件,重新找回與連結性強的親水環境的可能性,同時透過水資源環境的探索,將看得見的水源流經圖徑,及看不見的地下湧泉流經圖徑,重新的建構,可以成為重要的溯源或發揮農村體驗學習的重要指南;特別是近年在農村地區以在地知識結合體驗與學習的「綠色休閒旅遊」模式,在德國、義大利及鄰近的日本是非常重要連結都市與農村的一種休閒模式;在竹田以「水」帶出的產業與生活環境,能否發展出幾個方案是在本次深度訪談後,除記錄及研究外,可以直接提供給竹田鄉未來客家社區營造工作時切入的硬體及軟體發展的實質建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