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167
:::

3-6 毒物島有沒有春天

--有害事業廢棄物一年七個月的回顧及省思
李根政│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 2001


自有害事業廢棄物非法棄置在高屏重要的水源地之後,一年半後的今天,我們審視政府處置的誠意和效能,令人心寒。猶記事件發生後,當時的蕭院長信誓旦旦的 說,無論花多少錢都要處理,但一年半後,人們和媒體已幾近忘懷,而舊政權的下台,讓這承諾猶如空氣般煙消雲散。本文試以幾個方向來檢視環保署處理的績效, 同時指出可能的危機,期待新政府和民間正視,藉此反省並予以最高的關注。
如核廢料般棘手的「有害事業廢棄物」

全台被發現的非法棄置場計有近二百處,但目前環保署只針對有立即危險、必需馬上清除的甲級非法棄置場進行處置,處置方式僅僅只是把廢棄物挖起來裝桶或覆蓋 不透水帆布,最後仍然置放原地。至於這些有害毒物的最終處置場在那裡?至今一個都沒有著落。屏東縣以這些廢料是非法進入縣境,不是自己製造的,堅持必需縣 外處置;而在國際間引起喧然大波的柬埔寨台塑汞污泥,以台塑的財大氣粗,至今近二年,才找到最終處置場。我們可以預見的是,這些廢料的命運將如同核廢料般 棘手,到處都沒有人要。
最終處置曠日費時、費用驚人

屏東縣鯉魚山的毒物的最終處置費用,經估算,可能超過十億,而全台有二百多個非法棄置場,雖然危害程度不一,但總經費一定相當驚人。如果新政府有心處理的 話,這些錢可能還是得從納稅人口袋中拿出。而製造問題的企業主和從中得利的非法業者幾不花分毫,卻要全民花大錢幫他擦屁股,這是個明顯違反公平正義的機 制。如果以一年半挖起五個場址(不包括尋找最終處置場)的速度來看的話,處理這些廢棄物起碼要五十年。然而在這同時,有害的毒物仍不時從工廠流出,倒在水 源地、河川地。換言之,如果不加緊處理,配合有效的管制措施,台灣的毒物不可能有清理完的一天。

而官方的管制呢?環保署推動的「一千大企業自行上網申報廢棄物種類及數量」的政策,已如當初我們所預言般,全面失敗------有害事業廢棄物的管制到今天仍是個糖衣口號,裸身於無政府的狀態。
綜合上述兩點,需時五十年修復的漫長時光,再加上每天仍有毒物到處亂丟的情況下,我們悲觀的預估,有害事業廢棄物的處理時程,將是遙遙無期,美麗島永遠是毒物島。

環保署唯一做成的事是,配合立委修正通過了「廢棄物清理法」加入非法棄置刻以刑責的條文,以及促成「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通過。但數十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 台灣許多的問題無法解決,大都不在法令的問題,而在官員們的保守和無法勇於任事。所謂「徒法不足以治行」,仍是台灣顛仆不破的真理名言。
土壤.地下水毒化的危機

對目前全台有害事業廢棄物造成的問題來說,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是最可怕的危機,所有的證據均顯示,土壤的毒化死亡,非經數十、數百年無法療傷癒合。以台灣 為例,自1979年桃園大潭村民發現地下水含有「鎘」劇毒污染,引發彩色米、痛痛病至今已二十年,土地仍然不適耕種。然而重金屬的污染己使泰雅族人飽受四 度遷村、顛沛流離之苦,也就是說其代價慘痛,幾難償還。如今有害毒物到處亂倒的結果,已使得土壤死亡的陰影如影隨行。

台灣所有的毒物幾乎全埋在河川地、水源保護區,毒物滲進地下水,已對人民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危機,目前已有可能的徵兆出來─高雄縣的仁福村日前發現居民因為 使用地下水清洗食物、洗澡,感染不明的皮膚病,病人訪遍名醫,但連病因是什麼都還不知道,一股恐怖感正襲上村民的心頭。從事件發生至今,對受害居民而言, 最重要的工作是盡速建立「流行病學」的基礎資料,作為將來追蹤調查的基礎,但當局沒有採取任何的動作。而對區外的人民而言,最關心的農產品的安全性,至今 政府未採取任何措施進行檢測,這些流入市面的農產,已形成國民健康的巨大風險。

而在南台灣,隨著濱南、南科等工業用水和民生用水需求上升,已形成嚴重的區域、產業、族群用水衝突,其中尤以興建美濃水庫之爭議為代表。而民間團體和高屏 兩縣所提之替代方案,都直指利用屏東平原的地下水補注,來替代水庫案及越域引水等大型的傳統用水建設。但高屏地區有害事業廢棄物污染地下水的危機,如不儘 速解除,勢必對地下水補注計劃形成嚴竣的考驗。根據國外的地下水研究指出,地面水污染後自然更新的時間約需二十年,但地下水可能需要一千四百年,這麼長的 時間對人類而言,幾乎是代表「永遠」不可能回復。因此,就搶救地下水而言,有害事業廢棄物的清理,是一場與時間競賽的工作,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將是永遠的 浩劫。
教育者可以做什麼?

以一個教師,接觸到這樣的議題時,除了參與壓力團體的運動外,讓我時時想起的是,「身為一個教師,我們可以做什麼?」然而有害事業棄物龐雜的問題,在政府 效能低落的台灣,不時令人有一種無力感,甚至覺得已經沒有解決的希望了,但想到我們受難的土地和孩子,總覺得這代人如不鼓起勇氣來面對,似乎是不負責任 的。以下是我近來的一些思考。

自四一0以來的教育改革者,大都把眼光放在制度面的改革,認為台灣教育的扭曲,來自升學主義、因大班大校所導致的管理主義,其觀點重在彰顯人存在的主體 性,以人本教育基金會的口號:「人即目的,不是工具。」為其最好的註解。但如果我們以台灣環境問題來看,我認為教材中論述的角度和背後的思想,正是教育易 受忽略的一大病根。

台灣教育的方針,長久以來,向為與執政者互利共生的學閥共同掌舵,整個價值體系及內涵全為這些編寫者及背後的指導者所控制,即使如今已打破官方國編本的壟 斷,而有了民間的審定本,但教材中的精神其實相差無幾,新瓶裝舊酒。而教育現場的教師如果欠缺思辨能力,終致淪為幫凶,不知不覺地協助資本家和政客箝制人 民的思想。
重新定義成功的「企業家」

就從有害事業廢棄物的議題來看,我們發現台灣企業主在光鮮的表面下,其實埋藏著極不負責任、催殘土地生機的醜陋一面,不只高耗水、耗能的產業在製造污染, 連所謂的高科技產業更是堂而皇之染指大地。近來北部幾家高科技上櫃、上市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將有毒廢棄物委託非法業者向南部亂倒已蔚然成風。從這點看 來,我們對資本家在社會上的貢獻以及做為社會「成功者」的指標,有必要重新定義。我們要教孩子學習的對象不該只是個在金錢、地位上成功的人,還必需是個對 土地負責的成熟個體。如果資本家的成功是建立在踐踏土地、違背社會正義、欺壓邊陲地區人民之上,那麼,教育者應將其列為負面教材,痛加韃伐,以為殷鑑。
打破科技中立的迷思

其次,有害事業廢棄物的問題,告訴我們,土地對廢棄物的承載量是有限的,只追求經濟的無限成長,不考慮環境的負荷,將使台灣走向不歸路,受傷的大地,很快 將無法提供人類生存必要的機制。從這裡,讓孩子知道科技不是萬能,它有可能解決一部分的問題,但必需付出高昂的代價,同時不可能解決全面的問題----科 技製造商品,然而也產生毒物,毒物亂丟,科技再度被用來檢測毒物、清理毒物,但要放在那裡,不是科技能解決的------我們的教材中應打破科技中立的迷 思,讓孩子認識到科技很容易淪為資本家剝削人民、政客利用的工具。重新反省科技文明帶給人類的福禍,揚棄「人定勝天」的思維,人們應學著謙卑的和土地共 存,讓台灣的教育和世界的保育思潮做正面的接軌。同時,我們認為這是這片土地歷史的一部分,應透過教育讓下一代以為殷鑑。

原載2000.6《生態中心季刊》創刊號


:::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08日 21時12分
61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六小時累積雨量動畫圖

雨量累積圖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