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政│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 攝影/李根政
日治時代,林邊溪出山口─台糖萬隆農場,每遇洪水期即氾濫成災,枯水期則水源枯竭,為此,日人鳥居信平經四、五年之調查,乃於林邊溪上游(現今來義大橋上游約100公尺處)興建「地下堤堰取水工程」即一般稱之二峰圳,或稱集水廊道。
這項工程從1921年11月至1923年5月完工,其取水結構分為梯形堰體(最寬處3.94公尺,長287公尺)、半圓形集水暗渠(渠內0.9×0.6公 尺,長455公尺)、拱形隧道、集水塔等四部分,橫亙、深埋於河床下2.7~9.1公尺,當時,由於工程技術等原因受限,堰體未能深埋到鳥居信平理想中的 25公尺以下,以致效能未如預期,然而利用此一地下堰體,收集地下伏流水,仍有極高的效能,剛完成的十幾年間,旱季出水量66,500公噸,雨季達 252,000公噸,即使歷今已八十多年,而且有部分損毀,加上林邊溪下游盗採砂石嚴重,致使原本埋藏於地下之堰體已部分露出,然而,目前每日的平均出水 量仍達8萬2千噸。
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86年度一份「以集水廊道開發水資源之可行性研究」*的報告中指出,二峰圳等集水廊道的工程,在台灣山坡地區,極具應用價值。集 水廊道埋藏於地下,因此與水庫或攔河堰比較,具有諸多優點包括:無水庫淹沒區、無潰壩風險、水質穩定、用地面積小、設置營運及維護成本低,因此其興建阻力 小。而最適合的地點為屏東平原和濁水溪沖積扇邊緣山坡地,該報告強調,若能妥為興建集水廊道,其供水量應高於林邊溪地下堰堰之供水量。
*江中央地質調查所水文地質組崇榮、黃智昭、賴典章,1997。「以集水廊道開發水資源之可行性研究」,經濟部86年度研究發展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印行,研究時間:自85.7.1~86.7.31。
註:本文相關資料由屏東科技大學丁澈士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