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煥彰
中華醫事學院護理系 副教授
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 理事長
港尾人工濕地
麻豆港尾人工濕地是環保署九十二年補助興建,總面積為五千一百四十七平方公尺,希望藉由水生植物來淨化社區污水,以減緩將軍溪的污染情形。港尾人工濕地分為兩個密植區及兩個開放水域,最後將淨化後的水源集中在生態池,再排放至灌溉溝渠供鄰近農田灌溉;在密植區內種植淨化水源效果佳的大安水簑衣,在開放水域中也種有多種水生植物,以達自然淨化水源。去年颱風過後,麻豆大淹水水深高達1.5米,人工濕地被水淹沒,密植區及開放水域的水生植物遭水沖走,迄今仍未恢復種植。里長莊書禮抱怨的說港尾人工濕地當初正常運作時,需五名志工,每天工作一小時幫忙環境整理與抓福壽螺。電費也要社區自己出錢,現在植物沖走了,重植水生植物費用約需三萬元,縣政府環保局至今也不核發經費。人工濕地在水患過後,鄰近魚塭的吳郭魚及鯽魚跑進生態池中,讓生態池魚源豐富,災後就有不少里民經常到生態池釣魚,去年中秋節港尾里社區發展協會索性買進大批魚兒放養在生態池內,並舉辦一場社區釣魚比賽。
東寧運動公園人工濕地
92年東明里為以社區營造的方式與建設局公園管理課結合,向中央爭取改善公園內污水溢流的環境相關問題方案,獲國民健康局補助290萬。於93年2月完成人工濕地自然淨化污水設施、景觀生態池防洪蓄水池與解說中心閒置空間再利用等三項改善環境空間工程。前端以浮水性的布袋蓮處理上層污水。中間以浮水性的水芙蓉處理上層污水、以挺水性的香浦、蘆葦處理底層污水。後端以景觀為主,種植親水性的芋頭、美人蕉等,以柔化岸邊線條。生態景觀池:是沒有水泥底層、會漏水、會滲水的水池,達成土壤涵養水分的目的,而儲集滲透的凹地有利於滯留雨水,避免雨水四處漫流,土壤涵養水份有益於土壤內微生物的活躍,進一步改善土壤有機品質並滋養植物,對生態環境有莫大幫助,其中放養蓋斑鬥魚,兼具復育與平衡生態的考量。
但工程的完成卻是人工濕地的考驗開始,隔不到多久,當地居民發現人工濕地成效不佳;且造成惡臭與蚊蟲劇增。於是當地東明里長劉香吟女士集合社區人士成立「綠化行動團隊」與陳啟仁教授、王文誠教授莊孟憲老師等專業人士,共組工作小組,每月定期集會討論,形成一個長期的推動團隊,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自行提出排班制度,每天都有志工負責清除生態池中的雜物,或是疏通系統中被堵塞之處。並安排志工前往二行社區與宜蘭人工濕地參觀與學習。但歷經一番努力,東寧運動公園人工濕地依舊未見明顯改善,志工逐漸變少,最後社區民眾開會決定廢除人工濕地的設施。
竹溪人工溼地
94年4月1日上午十時至十一時,由許添財市長主持辦理竹溪人工溼地導覽活動,並邀請南區各議員、區長及地方鄉親與會。竹溪流域人工溼地位於竹溪街旁,長二百五十公尺、寬四公尺,其計畫目的是:鑑於文明科技進步及都市高度發展以致污染及水質惡化,在傳統污水處理設施不能完全處理污水之前,以可行的區域規劃人工濕地系統處理區域性生活污水。該計畫利用自然反應機制降低廢污水排放至竹溪,遂於竹溪流域河段內設置一處自然淨化濕地試驗模場,其面積為0.1公頃,爭取環保署500萬元補助經費,市府自籌90萬元,於本(94)年1月底完工,每日處理水量120噸(C.M.D),每日可處理5%的竹溪生活廢水。竹溪人工濕地是全國第一座河道中的試驗模場,確實能降低汙水的生化需氧量及懸浮固體,於是95年初工務局準備再度向環保署再申請經費,開闢第二期人工濕地。
然該濕地因管理不善,原設計地下流區其地上亦污水流動,蘆葦種植區有些區域東倒西歪,有些區域種植太過密集。有些區塊積滿污泥與垃圾,更離譜的是水臘燭種植區大花咸豐草入侵,南瓜入侵。部分區塊毫無水生植物;加上水流速度慢,導致大量孑孓繁殖。這些嚴重缺失竟然負責保固與實驗的單位全然不知。同時根據台南市94年登革熱病媒蚊密度指數調查,南區出現三級警戒的里數比例最高,占該區百分之卅二點三,四級以上的里數更占百分之十點三;而95年1、2月的病媒蚊調查,南區竹溪里、興農里也率先出現第一個三級以上的高度警戒,顯見南區孳生源清除工作有待加強。也可知該濕地已延深出嚴重的公共衛生與安全的問題。
竹溪人工濕地水池出現大批孑孓隨手一撈就是一堆,住在竹溪附近大林國宅的許仲安表示,住宅區內蚊子很多,他多次到人工濕地查看,不但發現池中有很多孑孓,更有大批蚊子飛舞。住在竹溪畔的社區大學環境學程講師晁瑞光也說,他的住宅是新房子,因蚊子多,屋內放了10幾盞捕蚊燈。95年3月16日他們到濕地水池中撈起成堆的孑孓,送衛生局疾病管制課,課長陳月英表示,化驗後證實是一般家蚊的孑孓,而非登革熱病媒蚊,因一般家蚊孑孓都孳生在髒臭水質,必須噴藥消毒。當地的竹溪里長王璟瑞說,10幾天前才到濕地噴藥消毒過,會持續注意。 陳月英下午與工務局下水道課長吳宇停到竹溪人工濕地勘查,並灑了三把農藥。吳宇停表示,濕地委請包商管理維護,都有注意水質變化,會視評估結果作適當處理。市府主秘謝世傑先前表示大林國宅蚊子多與竹溪人工濕地無關。工務局副局長郭萬隆也表示,竹溪人工濕地引流5%排放的汙水至濕地,處理情形良好,竹溪水質有明顯改善,工務局也定期編列經費疏濬維護,不可能成為孳生蚊蟲的溫床。但根據本人實際觀察竹溪人工濕地實際處理水量不及千分之一。市府與環保署還編列了一本漂亮的竹溪人工濕地宣導手冊,印著數10種漂亮的動植物,與實際現況有極大的落差。
3月17日本人與台南市環保聯盟理事長黃安調、市議員邱莉莉、林美燕、林俊憲邀集市府相關單位會勘,檢討濕地的現況,衛生局疾病管制課,課長陳月英表示這些孑孓一週之內都將羽化,飛行能力可達500公尺,所以飛抵大林國宅沒問題。環保團體與當地民眾要求工務局必需拆除竹溪人工濕地。
竹溪人工溼地是環保署用來檢測污水水質處理的實驗模場,經一年的監測,算是完成階段性的任務,95年3月31日包商的保固期滿,工務局下水道課長吳宇停表示可以確定的是竹溪溼地之所以失敗或遭居民詬病,主要是沒人與沒錢,如果維護費用有著落,如有經費請一、兩個雇工負責清除雜草、維持環境,效果不至於如此。環保署不願負擔未來的維護費用,市府也無能力維護,該拆就拆。竹溪溼地是紐澤西護欄圍出來的,只要拆掉護欄重現竹溪河道原貌就可以了。
灣裡的人工濕地
灣裡人工溼地實驗模組場址位於灣裡聯合活動中心最南側,佔地約0.5公頃,原是曬鹽場地,土壤鹽份含量極高,實不宜開發成淡水濕地或公園。環保局委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於此建造人工溼地實驗糢組,於92年6月完成四座水池,第一、二個水池是耗氧池,分別種植蘆葦、水蠟燭等水生植物,家庭汙水抽進第一個池子,蘆葦根部會吸收水中的有機物,第二池的水蠟燭也有相同的效果。第三個是厭氧池,池面鋪一層石塊,水在石塊下流動,因為缺少氧氣,水中的大腸菌會缺氧死亡,成為蘆葦的養分。經過三道自然生態過濾的水流入第四個生態池,培育出台灣原生種的紅梗空心菜、長梗滿天星、水芙蓉及椎實螺。椎實螺是螢火蟲的食物,將來有可能在生態園區看到螢火蟲。設計能量為每天可以處理一百五十公噸家庭汙水。
灣裡這0.5公頃的人工濕地實驗模組歷經不到一年實地操作,由於宣稱成效不錯,台南市環保局又於2002年底已爭取環保署補助經費約5,200萬,計畫於南區灣裡地區文中54、文小50學校用地設置台南市人工濕地,面積約五公頃,每日可處理約600公噸的家庭污水量;同時規劃進行簡易綠美化工作。市府都發局並於2003年3月協助向土地所有權機關營建署爭取同意設置並簽訂代管契約,以提倡生態教育觀念及改善灣裡地區環境品質。最後由環保署補助3500萬,台南市政府補助875萬興建了灣裡人工濕地。「灣裡人工濕地」的營造施作,是截取灣裡大排水源,設置進水集水井與生態池、出水集水井等淨化水質再利用設施,以自然方式淨化生活污水的水質、進行河川復育及改善河川環境,並提供野生動、植物多樣性棲息生長環境,提高人工濕地的實用價值,對於當地居民提供兼具教育意義及休閒活動之場所。
但從人工濕地實驗模組的實地觀察發現,每天設計雖可以處理150公噸家庭汙水,但是家庭汙水水源量是有問題,亦常可見以地下水補充水源,經一段時日後漸漸蘆葦、布袋蓮等植物成長過密,但卻乏人管理。尤其實驗模組周遭環境綠美化工程,植物與草皮雖每天抽取大量的地下水來灌溉,但植栽與草栽卻大量死亡。一年多來新建五公頃的灣裡人工濕地每天抽取更大量的地下水來灌溉,植栽相繼死亡、植栽一換再換,顯然當時實驗模組的經驗評估避重就輕。
林俊憲議員於95年3月23日下午邀集學者、官員座談,批評人工濕地變荒地,政府浪費公帑公聽會。當時本人強調,人工濕地不是一級汙水處理設備,不適合設在人口密集的都市。如東寧運動公園人工濕地緊鄰住宅,設計不當,如今已閒置。竹溪人工濕地把水泥、不透水布帶入河流,破壞景觀,颱風過後泥沙淤積,垃圾成堆,蚊蟲滋生,惡臭難聞。灣裡人工濕地不但綠地植物種植錯誤,每棵植物還要穿特大號的達新牌雨鞋。每天號稱可處理約600公噸家庭污水的人工濕地其實成效不張,否則將600噸處理的水用來灌溉植物,何需再超抽地下水來灌溉。生態池水生植物不但缺乏生物多樣化,卻養鵝、養魚破壞生態。大石上刻著「人工濕地生態教育園區」,實為錯誤教育示範園區,同時南寧高中還將灣裡人工溼地列入本位課程。台南市環保聯盟理事長黃安調說,政府神化人工濕地後,全國各地都在推動,說不定未來會有「一里一生態池」的政策出現,實在浪費公帑。
對於臺南市灣裡人工溼地效果不彰之問題,環保局副局長張守德、水土課課長周妙旻於會後立即邀請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荊樹人教授、南區灣裡永寧里林順忠里長前往人工溼地現場勘查,有關黃煥彰教授與南市環保聯盟代表黃安調先生於會中所提之問題人工濕地禁不起考驗,提出下列辨解 (1)現場人工生態池每天仍有進水,並自動水位抽吸,尚保持正常運作功能,尤其水生植物蘆葦及香蒲生長茂盛,荊教授表示功能正常,惟可再增加進水量。(2)溼地植栽多數未生長出來,環保局表示此溼地係因鹽份高,植物本來就不易生長,另該區現地早期為鹽集散地及鹽田;鹽份因鹽析作用吸附土壤,而使得植栽生養不良,致植物死亡或枯萎,已陸續採富抗鹽性及適合本地型之植物更換植栽,林順忠里長表示已投入人力悉心照料社區溼地,以提昇功能。(3)現場採用地下水澆灌花木部份,環保局已請承包商堆高營造工程有限公司儘速將管線移除。
95年3月10日,本人帶領80名中華醫事學院護理系的學生與台南市環保聯盟理事長黃安調,前往灣裡人工濕地召開記者會,並由學生演出行動劇諷刺政府決策不當,同時在現場可看出人工濕地實驗模組已成了一片廢墟。此次活動訴求重點為:要求行政院各部會立刻凍結人工濕地運用於處理生活污水的計劃,並對現有人工濕地作反省與檢討後再出發。
95年3月31日環保局水質土壤防制課長周妙旻接受採訪時指出環保署補助市府打造溼地後,就不再負責後續維護,去年市府編兩百萬元委託認養的南市溼地生態園區發展協會維護管理,不過,今年完全沒有編預算、預算是零的情況下,溼地園區一個月三萬元的電費來源都成問題,因而市府將向環保署爭取,即使不給維護費、僱工經費,至少也給一點電費補助,否則後續恐怕也會有問題。
世界各地對於人工濕地之研究,事實上是「邊做邊學」,從逐步實驗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因此,除非有絕對之保握,通常都先進行小規模之比對實驗,以瞭解不同之水流、污染物、結構設計、栽培植物和去污效果之差異,作為改進設計之參考。長期參與水稚復育計畫棲地管理的吳仁邦認為「人工濕地」與一般的「自然濕地」都是有生命變化轉換的,因為「濕地」本身是有生命的,他會變化、自然循環,也會演替;例如植物種植的密度如何維持最佳處理效能,每一平方公尺要疏伐到剩下幾株植物,有沒有建立依據的標準?另外台灣約有300種左右的各類原生水生植物,在那一種系統哪一種植物處理效果最佳?例如微生物的問題,一般系統的植物只負責大約10﹪的處理工作,微生物(或菌類)是要負責約90﹪的處理污水工作,當然也得配合水流量、流速、陽光等條件狀況,問題還是標準為何?如果一開始就沒有包含設計規劃好日後的經營管理模組與模式,「人工濕地」必然是會變糟的,更不要說是要用來淨化水質。像灣裡人工濕地,處理污水的系統前一段時間還偷偷抽取乾淨的水源來稀釋,這就是問題的所在,但沒人認錯或出來解決改善問題,這就值得深思一番。竹溪人工濕地的蚊蟲又是另一回事,只注重檢測前後端的水質,中段水質惡化無法提供魚類生活其中,必然就會滋生蚊蟲,若水質沒問題,可以放養像原生蓋班鬥魚這一類的魚種,成魚經實驗證實一天可吃掉約300隻孓孓。但其實真正的問題,應該在於此類型的污水處理系統,原本就應該在土地較為廣闊的鄉下或偏遠地域建構才是;在城市這種人口密集,又土地昂貴的區域,要花費提供大筆土地面積來建構此類系統的「人工濕地」,根本就不對,也是錯誤政策。
「管理與維護其實是最難的、也是目前最含糊的」,所以在開始進行規劃人工濕地設計時,就應該要將後續的管理工作納入,並將每個環節做詳細說明,才能提供給社區或居民參考,甚至於作為日後管理工作的依據。而不是到最後花了大把的經費興建的系統,構想也不錯,卻只因為沒有後續管理而失敗,那就是對社會不負責任,因為這些錢都是人民的血汗錢,更不能只管設計與施工,一開始先對社區住民表示此類系統有多好,而完全不顧、也不先明白告知後續管理工作會面臨何種困境,而導致志工日後才發現管理很難,自己對濕地的專業認知也有限,最後只好選擇放棄。
我們認為人工濕地不是不好,但當初在規劃這些人工濕地時是否犯下許多嚴重錯誤,包括地點的選擇、將人工濕地用在都會區;並拿來當成一級污水處理廠導致環境無法負荷。只知興建卻不知做好後續維護管理。我們強烈建議行政院各部會應全面凍結人工濕地新增計劃,並全面檢討目前人工濕地的各項缺失、成功與失敗案例的比較,即透過反省與儉檢討再出發,以免浪費寶貴的國家資源。「台南市景觀防災生態池都市設計審議原則」中規定爾後新闢一公頃以上的公共設施及三公頃以上整體開發申請案,應留設至少百分之十之景觀防災生態池。顯見未來的都市設計中生態池的規劃,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市府若連現存的人工濕地及生態池即無法管理,此原則是否應當做適度檢討與修正。同時人工濕地應用於河川污染整治貢獻度其實微乎其微,營建署積極興建污水處理廠才是有效解決之道。台灣長期以來為了經濟與工業發展,自然濕地大量的不斷消失,保護自然濕地才是最重要的思維,才是最有價值的行動。
(資料來源:參考各家報紙報導、政府網站、實地觀察與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