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推動「水交社文化園區」的保存
台南社大 晁瑞光 20100112
一、這裡的自然地貌演替:
台江內海的界線、陸化後的城市演替發展
二、這裡的人文歷史:
明清時期古墓群的出土、日式宿舍群、戰後眷村生活
三、未來的開創性:
歷史建物的軸線、綠色環帶的節點、現地博物館
文化的價值其實來自於人們的詮釋,反映出的是此時此地生活在這人們的認知與層次。在台灣這樣的環境中,台南市發展的過程是獨特的,我們源自曾文溪氾濫淤積與沖刷堆積出來,環境因素下造就這城市的發展來自於河流來自於海洋,在自然史中,我們是個年輕的新生兒,因此台南市的價值大都來自人們生活的足跡,生活的足跡有故事有連結,有情感大家易懂。
水交社位於台南城南邊,沿著水陸交界建築在高地之上,翻開台灣堡圖,一條清楚的界線自台南城北邊往東北,台南城以南延續往南偏西方向走(圖1),在這條線以東是明顯的陸地,有高低起伏的丘陵、河流,村落的聚集,這條線以西則是沙洲、鹽田、魚塭及廣大的水域,這條線正是以前台江內海的海岸線,記錄了台江內海的發展,而水交社就位於台南城南邊水岸邊的高地上。(圖2)台江慢慢陸化,都市變遷發展至海岸線往西移,水域從西門路以西到金華路以西(圖3),再到中華西路以西,然後五期都市計畫再填土,海岸線到現在安平港及億載金城以西。水交社位於這個演變的地理位置最高點,一同見證了現今台南這個都市的發展,在都市發展下,大部分地區的紋裡已不復見,因此僅存的水交社就顯的特別的重要。
台南市是台灣發展重要的開始,從早期原住民到到明清時期漢人進來,到荷蘭人來,鄭成功來,日本人來,戰後國民政府再來,水交社這地區也從早期的墓地在日治時期改建成日本海軍宿舍,戰後政府沿用做為軍方宿舍至2006年眷戶遷出改建,改建中水交社這個區域意外的在地底下發現目前台灣最大量的明清時期古墓群(圖4),因位於公有地上,整個群體又很完整,相較於台灣其他地區,是無可以取代的,就在這一個小小的區塊,可以同時間看到經歷百年的歷史演變,多少人的故事,多少台灣發展的故事。早期漢人與原住民的交易與征戰,明清時期可以訴說鄭成功當時的故事,日治時期至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台灣軍方的發展、眷村的文化等等。文化堆疊的累積,才有辦法訴說出我們這裡的歷史,才能說出我們的珍貴。
水交社就是一個現地博物館,在體育場停車場停好車走進水交社,像是穿越在不同時空中,先印入眼簾的是一大片的綠,大樹下一棟棟的日式房舍,訴說著人與居住空間的關係,人與家居人與社區(圖5)。沿著道路走下去,一邊是令人稱羨的庭院,一邊是熱鬧滾滾的商店,文具店裡有各種飛機模型及紀念品,旁邊的西藥房,除了日常生活要用到的東西外,同時也特別介紹一些無障礙空間的概念以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接著包子店、好喝的豆漿、剛烤出來的燒餅,刀削麵、麵疙瘩、大滷麵等各種麵食,臘肉香腸,各式小菜,既是展示,又可以直接買來吃,看的到、摸的到也吃的到,週日還有製作示範教學,轉個彎牆壁上碩大的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眷村的符號已不多見,小朋友們在路邊玩球,沒有車聲,微風中聽到的是孩子的嘻笑聲,小鳥嘰嘰喳喳的叫聲,經過第一個路口,兩側的街道樹木花園與道路面積1比1,每一棟房舍前都是一個小花園(圖6),
老人們坐在樹下的椅子下棋聊天,繼續往前走,進入一個遺址公園,根據解說牌介紹這是台灣挖掘到的明清時期古墓群,為台灣出土最大群聚,沿著步道走進去,腳底下一個個由三合土製作的石棺,在出土時候的位置上訴說這裡過去的地貌,沿著步道不知不覺走到地面下,如同走進了時光隧道回到百年前的光景,看到地表斷面沙土下約一公尺露出的石棺,旁邊有模型說明石棺的做法,當時墓葬進行的方式,走著走著不知覺來到日式房舍的庭院,從明清時期來到的日治時期,隨著日本文化,看到當時的台南,順著步道走,穿越了一棟棟的房舍,有時走在木製地板的長廊,有時躺在和室地板上享受檜木的芬芳,坐在客廳椅子上,望著窗外的大樹與花園,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物件都訴說著一個故事,有一個房間展示著明清時期海戰的模型、設備、生活用品,有一個房間說著鄭成功海戰的故事,有一個房間介紹一次大戰時的軍事設施:飛機、船艦,一個房間是二次大戰時的情形,還有一個房間介紹我國的空軍發展,從最早的木製飛機到現今最新的飛機,有一個房間專門說故事,有二戰時期的精彩故事,及其它大小戰事的介紹,走著走著來到一棟很大的房子,這是以前司令官的宿舍,這裡介紹各個軍種、官階、服裝的關係,還有一個房間,介紹著國軍的各軍種學校,同時也招募心血。逛了一大圈,再次走到戶外,穿過志開國小的桃花心木步道,這一排桃花心木可是小朋友努力爭取才存留下來的,沿著步道介紹著空軍子弟小學(志開國小前身)的歷史(圖7),
走著走著進入一區的房舍,這裡空間較小,但卻是以前空軍飛行特技小組的宿舍,這裡展示以前的飛機,飛行的隊形,及各種特技演出的影片,出了展示館,延階梯步道往上走,爬上一個小山頭,四周樹木成蔭,上面有一個觀景平台,平台上有三個展示單元,一個是介紹台江的地貌,這裡有很好的展望,可以看到海,解說排上介紹著天際線及以前水退陸化的界線,第二個是飛機種類的解說,這是看飛機最好的點,坐在椅子上,可以在這看剛升起或是要降落的飛機,第三個是星象的介紹,這裡也是一個很好的觀星平台,桂子山上光害較少,四周視野遼闊,看星星特別裡想,1955年12月14日日環蝕,美國天文學家就在台南桂子山設立觀測站,並透過媒體播報到全世界。觀景台上,看著夕陽的光彩,參觀散步一整個下午,有知識認識又有生活化的吃和玩,這就是水交社文化園區。
文化的價值除了法律上的認定外,還有一個是我們自己的認定,我們認為他是有價值的,就可以把他經營的很有價值,這價值不單是實體的物件,還包括區域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水交社在時間軸與地理位置軸上做了定位,對於台南人或是台灣人,都可以讓我們更清楚認識自己生活的這一塊土地,也可以讓外地來的朋友,知道我們的歷史,這是從高鐵站搭接駁車進入台南的入口站,我們應該要有更多創新的做法,讓孩子們看到也經歷到這些過往的歷史與生活。
圖1 台南城、台江內海、水交社相對位置圖(台灣堡圖1898~1904)
圖2 水交社與週邊環境相對位置圖(台灣堡圖1898~1904)
圖3水交社與週邊環境相對位置圖(聯勤地圖1960)
圖4 水交社意外挖到的明清時期古墓群,此為道路及綠地用地,當時若能有計畫的當機立斷現地保留,變成遺址公園該多好,若沒好做為之前先就地掩埋回去,留給後代子孫去完成,多好!就不會向圖片中這樣被破壞,最後移走消失,歷史意義盡失。
圖5 水交社綠意盎然的街景,這是我家出來的巷子(興中街31巷),有大愛電視台在這拍片過呢。
圖6 水交社日式宿舍,家家門口有花園、大樹,這棟房子還有電視劇在此拍片過。
圖7 空軍子弟小學做社區服務,學生整理水交社的環境。(台南市文化基金會提供)
圖8 眷村特有的文化符號,這代表的是那個時期的思想,那個時代的故事。
圖9 圖中央淡藍色的房子就是我家,左邊是檔案資料室,右邊房間,右邊灰色的是工作室,左邊最高的是木棉樹,矮的是樟樹,都是我小時候從種子種的,如今都要一個人抱,眷戶遷出後,很多做為粗暴無特色,大部分房色都夷為平地,實在可惜,文化園區該有的特色,尤其是人的生活足跡就此消失。
附帶說明:
我父親晁杏雨也是將軍,在台中水湳機場指揮官少將退休,退伍後戶籍遷去高雄,但我一直住在水交社。申請資料中將軍資料漏掉了。現已搬回台南同住,可惜水交社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