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項廢五金擬解禁 環團︰逼人民吃綠牡蠣【自由時報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
違國際公約 也無力取締非法業者
〔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多個環保團體昨聯合召開記者會抗議環保署有意修改「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開放十二項原被列為有害事業廢棄物的混合五金廢料,進口來台再生利用,環團憂心處理後的廢棄物將被非法丟在海洋、山區,毒害台灣環境,痛批政府不應幫財團數鈔票,迫使人民吃綠牡蠣,這政策也違反巴塞爾公約、有毒物質不得越境移動的精神。
環保署廢管處長吳天基解釋,國內廢電子電器及廢資訊物品回收處理體系健全,去年回收率達八十.四一%,其中八十%以上轉為再生料,適度開放混合五金廢料進口,扶植資源再生產業發展,提煉出製造業稀有金屬,也具戰略意義。
但環團質疑,環保署欲開放廢電線電纜、廢變壓器、廢電容器、電鍍金屬廢塑膠、廢電腦、廢家電、印刷電路板等十二項,未來可能將廢五金填海造島;環保署則強調廢電腦、廢家電,暫不開放輸入,也無構想要將電子廢棄物填海造島。
台南社大理事長黃煥彰痛批「環保署瘋了」,二仁溪從一九七○年代開始露天燃燒廢五金回收,造成嚴重污染,目前已花了超過四十二億元整治,還收不了尾,我們真的要重蹈覆轍嗎?
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說,在桃園大漢溪畔、新北偏遠鄉鎮,他都曾親眼目睹非法處理廢五金行為,未來這種不當行為將更猖獗,政府根本無力防止。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董事長陳曼麗表示,國內事業廢棄物一年約一千八百萬噸,已耗費大量土地,不應該再進口。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則擔心,廢五金中的貴重金屬需要用酸去溶解或採電解精煉,所產生的廢酸廢水處理過程會有重金屬污泥,恐被拿去填海造島,造成更大問題。
環署強調資源再生產業重要性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巴塞爾公約允許締約國可更嚴格認定,這十二項混合五金廢料有害事業廢棄物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嚴重的有毒污染物及氣體,毒害民眾。
對此,吳天基表示,巴塞爾公約倡議世界各國對於有害廢棄物越境轉移須嚴加管控,並非禁止廢棄物越境轉移處理,環保署會比公約更加嚴格管制,未來相關法令修正過程中,會再跟環團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