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國土《重回現場》淺根山葵侵蝕 阿里山森林失色
台18線94K處的山頂上,約5公頃山葵田間躺著一巨大檜木屍體。(記者廖振輝攝)
「高山青、澗水藍」的阿里山,二○○九年吸引一百四十二萬四千九百八十六新高遊客人次,平均一天就有四千多人、一百多台遊覽車進出。但阿里山也位於莫拉克災區的重傷區域,是否足以承擔逐年增加的觀光人潮及車潮壓力?
本報去年進入阿里山採訪災後情況,今年重回現場,環保團體、學者,甚至觀光局官員都擔心,阿里山還有其他崩塌隱憂。
除了檳榔園、高山茶田,阿里山國有林班地處處可見非法山葵田,面積如「十四個桃園國際棒球場」大。淺根作物破壞水保,原有的林木又被大幅「修剪」引光,山葵田儼然成了阿里山的未爆彈之一。
記者林嘉琪、謝銀仲/專題報導
濕冷的冬末清晨,記者與台南社區大學、綠色陣線及地球公民協會等環保團體在阿里山九十四到九十五公里處,爬進公路邊不易被發現的小道,一群人在柳杉林間穿梭前進,一路得踩穩覆蓋泥濘的濕滑樹根和石頭。續行二十分鐘、爬升近一百公尺高的陡坡後,大片林木驟然消失,取代的是綿延整片山林河谷的山葵田。這片近五公頃的山葵田間,還躺著一塊巨大檜木屍體,田邊被丟棄著使用過的劇毒除草劑「巴拉刈」。
施肥灑藥 林木打枝水保受創
山葵(哇沙米)被環保團體形容是造成阿里山崩塌的主因之一。
台南社大理事長黃煥彰指出,阿里山國有林班地遍佈淺根作物山葵田,山葵農為了引進陽光種山葵,得將林木「打枝」,也就是大幅修剪林木枝葉,如同把「森林打洞」,結果是林木死亡,水保受創。黃煥彰指著一片山葵田,從上坡處一路延伸到河谷的柳杉林木都被伐除,本該蓊鬱的森林,現在已是抬頭可望蒼穹。
黃煥彰並擔心,消滅病蟲害所用的農藥,恐怕會污染阿里山溪、濁水溪及曾文水庫上游。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指出:「阿里山地區栽種山葵過程,從早期的施用雞糞做為肥料,到目前限制使用有機肥料,勢必導致曾文水庫集水區水質惡化。」
種植在中海拔的山葵是淺根作物,山葵田土質疏鬆。黃煥彰表示,山葵田的排水滲透率只有一般林木的三分之一。而原本較能「抓地」的柳杉,遭打枝後的成長率只剩二分之一,全成了崩塌釀災的高風險區。
但清晨的台十八線阿里山公路兩旁,不時停有小貨車在路邊,靜待要載運農作,而當我們深入這片號稱阿里山最大範圍、至少五公頃的大片山葵田現場,正好就有山葵農正在採收種了一年半的山葵。諷刺的是,田邊柳杉樹幹上正貼著「山葵田收回公告」,上頭寫著:「查本葵園原切結人已聲明放棄,本處(嘉義林管處阿里山工作站)依法收回林地;倘再有墾植行為,依森林法第五十一條竊占林地罪嫌移送法辦。」
目前所有山葵田全數違法。但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表示,考量山葵是部分家庭經濟來源,已採取逐步剷除計劃,但沒法立即全面清除。
應盡速建立山葵農退場機制
山葵農苦著臉說,阿里山區放眼望去都是林班地,根本沒有就業機會,在林蔭下栽種山葵是不得已,憑勞力賺錢,總比山老鼠盜伐林木危害林木,來得正當。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及台南社大理事長黃煥彰均呼籲,山林保育要拉高到「國土保安」層次,政府不能讓農民在充斥可能崩塌的險境裡討生活,「生計不能用生命來換」。林務局應該思考建立山葵農退場機制,例如編列救助金或是提供工作轉型的補助金,都可做為配套政策,而且應該趕在颱風季來臨前有所作為,不要輕忽這一片山林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