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國土」之褪色的山稜線專題
今年68歲的郭彩秀,原本擁有五家賣茶的店面小鋪,莫拉克颱風豪雨沖毀她在太和山間的茶田和店面,如今她搭起鐵皮屋,在崩塌地前賣起檳榔。(記者方賓照攝)
阿里山公路坍塌及修路工程持續進行著,在柔腸寸斷道路上隨時可見大型遊覽車,冒著險路一路挺進。(記者方賓照攝)
莫拉克風災即將屆滿兩週年,這場重大天災,除了造成數以百計民眾傷亡之外,也暴露出台灣山坡地脆弱的一面。這場風災至少造成台灣山坡地上萬處坍塌,新增約三千六百公頃的山坡裸露地。
原本應該翠綠一片、生機盎然的山脈,如今成為深褐一片、寸草不生的土石坡地。遠眺褪色的山稜線,我們彷彿聽見山脈在哭泣!
〔記 者劉力仁、林嘉琪、曾鴻儒、謝銀仲/綜合報導〕高山青、澗水藍,原本是流行歌曲對阿里山的描寫,如今呢?我們深入阿里山,觸目盡是大片裸露土石,山間有工 人持續在進行搶通及補強山壁的工程,為固定崩塌壁面,一路可見粗糙地以鐵絲綑綁鵝卵石蛇籠、植生掛網、壁面噴漿,還有整片連山的稻草蓋住崩塌區域,試圖掩 人耳目。
阿里山公路柔腸寸斷 山景破碎
採訪車在柔腸寸斷的台十八線阿里山公路上穿梭,眼前一大片灰黑天際彷彿就是危險阿里山的隱喻。我們在阿里山公路間行進,所見山頭滿目瘡痍,破碎的山景猶如重病之人貼著狗皮膏藥。
烈日與大雨交錯歡迎我們,攝影記者多次下車搶拍隨時都會碎石滾落的山景,有時擦抹額頭上的汗滴,有時則是拍落身上雨水,他說:「在這裡(拍照)得與時間賽跑。」
與 「時間賽跑」正是阿里山居民通行阿里山公路心情。「想到要走阿里山公路,『心肝就驚嚇』。」阿里山太和村民葉枝彥說,莫拉克風災前,他原本開著小貨車,沿 路賣臭豆腐,八八風災後,他害怕長途行駛阿里山公路,收起養活一家的行動臭豆腐,在山間田裡種植小番茄和蔬果,只求溫飽。
六十八歲的阿里山太和村村民郭彩秀,原本在社區入口處擁有五家賣茶店鋪,莫拉克颱風來襲當晚,驚人豪雨沖毀她的茶田和店面,一夕全無的她現在搭起鐵皮屋,在崩塌地前賣起檳榔掙錢。
莫拉克後 全台崩塌逾四萬公頃
根 據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利用福衛二號衛星照片,在莫拉克風災發生後完成的全台崩塌地面積判釋,從高屏溪流域的荖濃溪、旗山溪、隘寮溪,曾文水庫及南化水庫集水 區,崩塌總面積為四萬七千一百六十六公頃,比起七二水災之後的台灣,增加三千五百五十六公頃,約五千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追究山坡地崩塌原因,台南市社大環境學程經理人晁瑞光指出,土地濫墾、公路開發、造林林種的錯誤選擇、沒有節制的開放觀光等,都是造成台灣山坡地脆弱的因素。
脆弱山林 觀光客仍川流不息
山 坡地崩塌如何復育?以每年吸引近百萬人次觀光旅客的阿里山為例,土石脆弱的阿里山不斷承載大量旅客和奔馳的遊覽車,養護及災害復建工程不斷在進行。台十八 線每年編列養護經費約四千萬元,九十八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編列復建經費更達十億五千萬元。行經台十八線,塵土滾滾,山谷間迴盪的全是機具怪手的施工 聲響,「高山青、澗水藍」的阿里山究竟去哪了?
往深山走去,二萬坪聚落有上百公頃崩坍,阿里山森鐵長約一百多公尺鐵道路基掏空,距離二萬坪 聚落五、六公里遠的阿里山遊樂區祝山觀日平台、停機坪下方邊坡外側,也出現上百公頃崩坍地,景象驚悚,觀日平台下方邊坡至陳有蘭溪裸露崩塌地,如果再遇上 豪大雨,下方的神木村景況堪慮。
大地還須休養 開發腳步卻沒停
在阿里山區極目四顧,我們知道大地病了,但是人們沒有讓它休養生息,還是急切地進行修復開發。大地無言,裸露崩坍的山壁只能無聲抗議。
學者︰造林不當 環團︰濫開道路
〔記者林嘉琪、劉力仁、曾鴻儒/調查報導〕樹木可涵養土壤,面臨山坡地崩塌,官方第一思 考就是「造林」!從官方資料統計,台灣光復後一九四六年至二○○八年,政府造林超過一百一十五萬公頃,花了上百億獎勵金,造林面積不可謂不大,但是台灣山 坡地仍可見處處崩坍情形,為什麼?
學者直指,官方錯誤造林,反而對生態造成威脅。
阿里山二萬坪山區一眼望去,是整齊畫一的柳杉,前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陳玉峰開門見山就說:「整齊劃一的林相對森林是極大威脅。」
原始森林有各種不同林木,彼此根系深淺不一,在地上可以交相掩蔽,在土壤中根系彼此糾結,所形成的水文調節、保護生態系的能力,是人造林所比不上。
陳玉峰表示:「柳杉根系呈現直徑一公尺餘的地表土圓盤,彼此之間沒有交集盤繞,各自隔離的根盤無法保護土地,單一樹種或同齡種植,一旦進入衰老時期或遇同樣疾病,可能同時死亡。」
台南市社大研究員吳仁邦指出,阿里山上原本珍貴的檜木、扁柏、台灣杉和紅豆杉,早年都被砍光了,官方大舉排排站種植「柳杉」等林木,「常有人形容阿里山是座假森林」。
地 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官方造林一直都是經濟林思維,首先是訂定不同樹種的「輪伐期」,樹木到了一定年齡就被砍伐,再來是林農為達官方訂定的存活 率標準,領取獎勵金,大量砍伐原生植被,供造林木生長,還有林農「砍大樹、種小樹」,以及樹種單一化等狀況。應將造林預算拿來保護既有森林。
事實上,造林屬於後端的補救措施,道路過度建設及濫墾才是山坡地主要殺手,也才是前端的預防做法。
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表示,台灣山區道路密集度太高,學界曾經研究,開道路會使山坡地坍塌面積增加五至二十五倍。
自然還給自然 調養生息
林長茂感嘆,在缺乏基礎資料情況之下,貿然造林常常失敗,不如學習中橫的上谷關至德基路段在九二一之後「封山」,「把自然的還給自然」,讓山林調養生息。
不過,台大森林系退休教授郭幸榮卻反對封山,他認為有計畫的造林,在適當區域種植適當數量的樹木,’讓每棵樹能充分成長茁壯,對防止山坡地崩坍,可獲最大效益。
原嘉義林管處處長、新任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則表示,林務局已經見到阿里山大量種植柳杉的危機,對於阿里山二萬坪地區的大片崩塌地,已鋪上稻草撒上樟樹、青剛櫟和楓香等鄉土樹種,計畫重新造林。
林務局造林組長楊駿憲也說,目前造林政策是選擇本土樹種、各樹種混植。譬如在中海拔種植光臘樹、烏心石、台灣櫸,中海拔山區種植肖楠、杉木,讓樹種多元。
郭幸榮表示,造林是專業問題,台灣山坡地常見坍方,主要是道路開闢改變山形,還有不當開發及超限利用,這都是政治問題,學者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