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農共舞 官田溼地留住水雉須在地化治理
溼 地,無論有形的價格和無形的價值上,都有其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歐美各國都在竭盡全力保全溼地的完整性時,台灣卻仍將溼地填平作為垃圾場,或是開發為工業 區。全台溼地現已所剩無幾,在面積不足的情況下,鳥類因空間或食源缺乏而必須四處奔波找尋棲地、食物。幸運的鳥兒可找到歸宿並得以溫飽,但有些卻求「住」 無門或誤食有毒的食物。
日前,台南官田鄉水雉教育園區包括水雉等17種鳥類中毒事件,以及後壁鄉大批彩鷸都是因誤食浸泡農藥的稻穀而死亡。農民為了降低成本與防止鳥類吃食種子而浸泡藥劑,然而,農業真的無法與保育並存嗎?
農作模式的改變導致水雉集體暴斃
台南縣官田鄉除了是阿扁的故鄉外,也是保育類野生動物水雉目前僅有的棲息地。1990年因為高鐵規劃路線穿過水雉重要棲息地葫蘆埤,在環保團體的積 極爭取下,以生態補償方式換得現在座落於官田鄉面積15公頃的保育棲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歷經多年的努力,讓原本不到50隻的數量達到現在穩定成長的 200-250隻,這塊美麗的溼地不但是水雉的庇護所,也是其他眾多水鳥包括冬候鳥的天堂樂園。
此 次毒鳥事件讓原先園區內221隻的水雉驟降到54隻,驚人的改變讓保育人員心情盪到谷底,12年的保育成果毀於一旦。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邱滿星認為,農 作模式的改變是導致這次毒鳥事件的直接導因。不少農民為了降低耕作成本,改以手拋稻穀方式來播種,且為防止鳥類吃食稻穀,便將榖子浸泡在農藥「好年冬」 裡,拋置在田裡、田埂甚至產業道路上,才會造成這樣的慘劇。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解釋,有幾個因素造成農作方式改變,首先,農業用水被工業剝奪,再加上乾旱,使得農民無水可耕作。其次,去年有好幾個 國家出現糧荒,台灣稻米(超過5成進口)價格上漲,農民預期今年價格會更好而搶種,然而,大都農民都窮到沒錢買秧苗和租農機,於是改用手播種的方式。邱滿 星悲觀地表示,「灑榖的農作模式將成趨勢,若沒有補救方法,預估在3-5年內,水雉復育會回到原點」。
有地有水 擴大保育區面積
這 次毒鳥事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棲地面積較小,無法得到足夠食物的水雉,只好飛出園區到田野找尋榖子來吃,才發生誤食毒榖死亡;而水源缺乏也是另一項棘手的問 題,但歸根究底,讓菱農成為保育大軍才是終極目標,邱滿星認為透過補貼、獎勵、與農會打契約行銷無毒菱角等方式,將使保育水雉成為提升當地經濟的主力。
「現階段必需想辦法擴充園區面積,盡量降低農藥對水雉的影響,並有助於提升水雉族群的數量」邱滿星呼籲台糖釋出園區旁邊甘蔗田約12.5公頃的面 積,與現有的15公頃園區基地合併,讓水雉及其他水鳥有較大的面積可以棲息繁衍。在食物較多的情況下,可降低園區裡的鳥類飛出園區出外覓食可能遭遇的風 險。
此外,他也呼籲水利署能放鬆設置地下水井的限制,因園區地處於高鐵附近的水源管制區,加上水利法令重重關卡,園區無法打井取水,只能依靠嘉南大圳一年中15天的水源供給。因此,園區在冬天常是一片乾涸,喜好低水位殘菱田的水雉就會因此飛出園區到外面覓食。
保育在地化才能永續
邱滿星認為,這次毒鳥事件也不能全怪農民,經濟誘因是主要因素,「保育若無法在地化,20年後也不用玩了!」。12年前,縣政府提出「菱農獎勵辦 法」,於自然狀況下發現水雉幼雛成功孵化者,經查核,由台南縣政府提供獎勵金。邱滿星打趣的說,有農民因此乾脆不噴藥整天守護鳥巢。
營造菱角田成為水雉久久不願離去的棲地,同樣可以獲得收益;但反觀有些農民卻在查核後又開始噴藥,他認為「菱農獎勵辦法」有漏洞,必須要有配套措 施,他提出一連串讓菱農成為保育大軍的計畫,包括菱農補貼(秧苗費等)、租借農地成為殘菱田、跟農會契約共同推動「吃無毒菱角救菱角鳥」活動、強化農民彼 此互動間接形成相互制約、以及提升農民保育相關知識等。
除了從產業與在地化著手外,邱滿星也提出發展生態旅遊的想法,他說「現在假日幾乎一天至少有3到5台遊覽車來看水雉」,所以水雉或許可以成為挽救當 地經濟的救命丹,藉由賞鳥等生態旅遊的形式來提升當地產業與經濟,並在過程中來教育農民與大眾,才有可能讓水雉存活下去擺脫瀕危物種名單,否則未來類似毒 鳥事件只會一再重演。
毒榖殺鳥事件凸顯出農業用藥的問題,也帶出溼地經營管理與維護的困境與挑戰。然而,當經營管理與物種保育轉移到當地居民身上,使保育與生計產生情感與經濟上的連結,我們便可想像未來在這些菱角田上,農民和凌波仙子以及眾多水鳥共生共榮的和諧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