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魚塭開發種電 環團:極端氣候下淹水的隱憂【聯合報】
2021-08-10 11:51聯合報 記者鄭惠仁/台南即時報導
綠電是蔡英文總統重要政策,欲在2025年達到2成,全台各地都出現以魚塭、農田種電景象,也發生環保抗爭。台南社大研究員晁瑞光表示,各方勢力強碰中,「綠蟑螂」指控相繼而出,反而讓維護環境生態者也被汙名化,令人遺憾;而更多魚塭被填平成為光電場,令人憂心少了魚塭的蓄洪,極端氣候下淹水會更嚴重。
台南市近幾年,許多農田、魚塭都種電,特別是海濱的魚塭,愈來愈多成了光電場,原本美麗的美景,隨著填土而地貌改變,整個大自然生態也逐漸受到破壞,除了鳥群遠去,可預見的是紅樹林也將因為環境改變而受到影響。綠電的用意良善,但執行上的問題,卻也遭批評沒維護好環境,反而是在破壞環境。
台南市北門區蘆竹溝居民反對設置太陽能光電,主要原因是擔心影響整個生態,進而使他們上百年來賴以為生的養蚵產業受到破壞,卻因與業者無交集,形成各說各話的,進而傳出有綠蟑螂強索回饋的情事。台南社大研究員表示,很多地方也有此狀況,卻不乏有人刻意以「綠蟑螂」抹黑,要來嚇阻反對者,以遂其目的。其實蘆竹溝居民的訴求很簡單,台61線以西為生態熱區,不要設置光電。
晁瑞光說,觀察中發現,有許多魚塭、農田被業者鎖住,利用高租金吸引,地主因不想耕作、養殖,而有計畫申請為不利耕作地,進而種電,因此也出現不利耕作地是照著這塊地的外形畫設,而附近的地都不是不利耕作地的情況。讓人懷疑,是地主不願耕種、養殖,不是地不好,只是在為種電找理由。
台南南區濱海公路、鯤鯓路自去年以來,陸續有大片魚塭在填土,要種電,美麗的地貌在改變。但環保團體也發現,這是大面積的開發,為了方便申請,避開法令上的限制,將土地切割,分由不同廠商施作。晁瑞光說,南區臨濱海公路附近,因地勢低,易淹水,其實這些魚塭都扮演重要的蓄洪功能,而可觀的紅樹林面積,也是抵擋暴潮最好的防護線,但現在許多魚塭都陸續填平並且要重電,令人擔心因水文遭破壞,未來更多極端氣候下,淹水會愈來愈嚴重。他表示,吸引業者投入種電產業就是看好商機以及有錢可賺,但也期待更多業者秉持良心在開發中顧及生態。
台南市南區有美麗的紅樹林,也是防暴潮的天然線,環保團體擔心綠電開發若不顧及環境生態,將受影響。記者鄭惠仁/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