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VS安全 《糧食VS.蝴蝶 福爾摩沙危機》
聯合報17日刊出成大水利系高家俊教授之文章《糧食VS.蝴蝶 福爾摩沙危機》,回應如下:
台灣的確是「美麗寶島」--如果我們不過份迷信工程神話的話!我們的歷史和文化早就對很多險惡環境的寓知。若非工程的迷思誤讓我們相信人定勝天,我們可能不會有那麼多對於險惡環境的挑釁,包括如何從教育裡認知到水文環境的險惡。
如果工程學者有反省能力,就該檢討缺乏提供民眾完整資訊的缺失。大多數人不瞭解台灣水文環境的險惡,以為天上的降雨可以透過科學精準預測,然後在地 面上以工程的手段便可以加以掌握。一直到了最近兩、三年,幾次風不大卻雨勢強的颱風過境,都在意料之外的地區造成災難以後,我們才能看到官方坦承降雨的預 測很難精準,並且承認工程的手段無法解決環境的難題。
台灣降雨量由北向南遞減,而且南部雨量豐枯季之比是9:1。這不僅是實證資料,還是農村的常識:南部農民不會在雨季的時候種植葉菜類作物,更不會在 冬季的時候種植水稻。歲時節令在農民曆裡都將何時濕旱季,該種植何種作物或魚穫說的清清楚楚。所謂「自主的糧食生產」是與天時地利人和生態平衡的生產模 式,與水庫一點關係沒有。反而有了水庫以後,農民的生產開始受到政府的控制:在計畫經濟的年代,有利於國家政策剝削的策略;在自由市場時期,則是工業用水 緊迫的時候,成為第一個被犧牲與放棄的對象。
就水資源開發與國土空間的發展而言,將耗水量大的工業區放在南台灣;以及水患整治將主要河流以束水築堤開發河埔新生地、甚至引進移民到洪患區開墾, 這些作為從來都不是從既有的國土空間限制條件,或糧食、生態維護等觀點所做的決策。在工程的迷思與技術神話的建構之間,貶抑傳統在地知識對於地理空間的認 識,才是造成現代人在學術的引導下,誤以為工程技術的後盾便可以進入險惡環境進行開發行為,挑戰「高風險存在高利潤」的愛拼才會贏的資本開發邏輯!
若說美濃水庫的興建動機是為了糧食生產或民生用水,這是放著明擺在書架上的規劃報告書的蒙昧良心之言;再說美濃水庫是為了將水存放在山上,這更是吃 生態專業與國土計畫的豆腐。請調出美濃水庫、人工湖、越域引水等官方規劃報告書看清楚:幾個計畫之間的規劃動機與供水標的都不同,政策研擬的時機也沒有因 果關係,何來「替代方案」之說?這種牛頭對馬嘴的官方惡意媒宣,為避免陷入官方設下誘導區域矛盾的陷阱,美濃人已經承受這種莫須有的悶虧十多年,受到高雄 市、台南縣民多少難以言明的責難,甚至被扣上「擁水自重」的大帽。鴕鳥的官方不願正視台灣國土水資源的整體供需管控問題,學者身份的知識份子又何苦在這種 口水混戰裡為政治人物背書做嫁!
莫拉克颱風災後一片官員的檢討聲中,終於有人開始討論台灣的水利工程應該重視「非工程」手段了。但是話鋒一轉,有人問到檢討越域引水可能影響南部供 水問題時,從官方與學界,仍然很自然的脫口就說出「美濃水庫興建的可能性」。這不僅是邏輯的錯亂,更是凸顯工程神話的迷思已經成為專業界的「直覺反射」。 莫拉克颱風前,全台莫不因缺水危機而苦望颱風雨水,如今事隔四個月,大家還在水患中驚魂未定的時候,才剛大量洩洪的水庫又傳出蓄水不足的危機,這是水庫不 夠還是水庫蓄水模式在台灣就是問題?在還未檢討興建水庫對於蓄水功效以前,筆鋒一轉又開始討論要蓋新的水庫!這是哪門子的科學邏輯?
美濃水庫規劃為離槽水庫是因為地形限制,而且台灣水庫淤積多來自本身地層的特性,上游夾帶大量土石流只是淤積的因素之一。台灣是年輕的沈積地層,土 石淤積量大是興建水庫最大的致命傷,與歐美等大陸國家在古老而穩定的地層上興建水庫不能等同而論。當官方到學界不斷宣傳歐美等地水庫的壽命與蓄水功效的時 候,請大家查察多年前才因淤積而幾近廢壩的石門水庫,興建到現在才幾年?曾文水庫更是不要說了,越域引水計畫本身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嘲諷,試想,如果當初曾 文水庫規劃案符合科學的準確精神,今日何來多餘的庫容越域引水?歷史的殷鑑就在腳下,而不在仰望歐美國家!
請別說「氣候變遷」或「全球暖化」這種政治遁詞。如果大家承認氣候變遷是當初科學無法預測的「變數」;那麼,同樣的邏輯,我們如何能相信現今的任何工程規劃,在未來不會發生科學無法預測的變數?不只是水庫,核電呢?!
十多年前美濃反水庫的時候,許多人便以「生存與安全」視之;如今另外有人想呼籲重提水庫興建的時候,仍然以「生存與安全」稱之;甚至當初強調國土復 育存水於山的訴求,如今卻被置換成興建水庫存水於山。在「生存」與「安全」等字詞符號給予神話建構的政治論述當中,是「誰」在講話?用何種「立場」在講 話?我們只看到「科學」被當成幌子,「知識」卻被當成了銀子;至於水資源供需不足的專業神話,則是成了政治操作的影子。
轉載自 環境資訊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