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進口洋垃圾】黃煥彰:為他國擦屁股 污染卻留台灣【蘋果】
出版時間:2018/09/06 00:00
洋垃圾大舉進軍台灣,其中不乏台灣公告為產業用料,也就是進口不須許可的廢棄物,如廢塑膠與廢紙等,論者批評目前我國管制實在鬆散,建議除了提高管制外亦應針對進口廢棄物課徵環保稅。資料照片
【台灣要不要禁止洋垃圾進口?】《蘋果》上周揭露洋垃圾大舉入侵台灣,引發社會迴響,究竟這會造成台灣環境極大負擔,還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契機?應不應全面禁止進口?正反兩方意見,提供思考。
黃煥彰/台南社會大學環境小組召集人、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中國以維護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為核心,從2017年底起逐步禁收洋垃圾,結果造成洋垃圾大舉進軍我國,其中不乏我國公告為產業用料,也就是進口不須許可的廢棄物,如廢塑膠與廢紙等。為此,環保署宣稱為提高我國產業用料品質,降低環境負荷,將調整廢塑膠及廢紙的輸入管理要件,強化進口物料品質管控,預告修正「屬產業用料需求之事業廢棄物」,規定熱塑型廢塑膠來源須為製造塑膠製程產生的下腳料或不良品,且不含醫療廢棄物。
然而,塑膠種類百百款,即使環保署把可成為產業用料的廢塑料限縮在工業來源,其實還是開放很多廢塑料進口,且未對任一材質採取限制措施。須知,塑膠可分為熱塑型及熱固型兩大類,前者包括有回收辨識碼的1號到6號塑膠(PET、PE、PVC、PP、PS),及其他塑膠如聚碳酸酯PC等;後者包括酚醛樹脂、尿素甲醛樹脂、環氧樹脂、矽氧樹脂、三聚氰胺甲醛樹酯等。這些塑膠的生命周期,有的對環境很不友善,比如PVC,環保署卻未予任何管制。相對地,中國先於2017年底禁止進口生活來源廢塑料,再於今年底禁止進口工業來源廢塑料,我國管制實在相當鬆散。
石化產業雖然看來對台灣帶來許多產值,卻是以大量生產方式賺取微薄利潤,同時常伴隨環境污染,比如生產過程常排放多種有機空氣污染物,對人體危害極大;又如塑膠裡面常添加的塑化劑,會於其生命周期中釋出,再透過水體中魚、蝦、蟹等食物鏈進入人體,長期累積仍恐破壞生殖、肝、腎功能。2017年環保署委託成功大學調查河床底泥含塑化劑的研究報告顯示,塑化劑DEHP的濃度雖有下降趨勢,但DINP濃度值已與DEHP相當,形成新的污染問題。
而廢塑膠的熱融再生過程,除了會把添加於塑膠的眾多毒性物質釋放到空氣與水體中,也會衍生許多其他污染物。而且,許多廢塑膠處理廠設置於農地上,水污與空污都會對周遭農地產生影響,難道環保署在農業區推塑食文化嗎?
此外,進口廢塑料難免有雜質,甚至分類品質低落,而這些雜質在分離後,大多進了焚化廠,致爐管腐蝕破裂,造成焚化廠頻繁停爐,不僅縮短爐體壽命,也嚴重污染環境。如環保署所說,這些廢塑膠是「進口業者『購入』作為再生塑膠粒料,這些粒料80%又轉賣給中國賺取微薄利潤」,台灣不該去發展這種為他國擦屁股卻把污染留在國內的洋垃圾廢塑膠處理產業吧?
原生紙漿取自天然林木,所以回收廢紙來重新提煉紙漿料源,從生態保育思考為我們所樂見。然而造紙廠常超抽地下水、以生煤為燃料、偷排廢水、殘渣及污泥遭非法棄置,這些我們常關心的環境問題亦應被改善。廢紙中有10至13%的成分無法被回收,例如不易回收的紙類、膠帶、塗料、白土等,這些雜質在經過回收處理過程後,成了廢紙殘渣與污泥,台灣1年有40餘萬噸;其中有些被委外處理,而被委託的清除處理或再利用公司,為賺取不當利益而予以非法棄置亦時有所聞。
我們建議政府應先盤點國內廢紙產量與造紙廠處理容量,對國外廢紙進口量進行總量管制;在質的方面則應加強細分類回收宣導,對紙容器內膜統一規範材質,拒絕不易回收的包裝材。同時,須維持合理廢紙收購價格,避免崩盤讓從事回收者生計無以為繼。
中國2019年底也將禁止以回收鋼鐵為主的廢五金電器、以回收銅或鋁為主的廢電機、電線電纜、五金電器等;相對於這些品項,我國目前只禁止進口廢電腦、廢家電及非以物理方式處理的廢電線電纜,但以物理方式處理的廢電線電纜則可進口。我們曾在台中農田,看到成堆的太空包,裡面包括電線回收後絞碎的塑膠料,摻雜許多銅粉。這些廢電線電纜的塑料,都是燃燒會產生戴奧辛的三號塑膠PVC,其後續處理或不處理,均將傷害我國環境,故應禁止進口所有含塑料的電線電纜,才是正辦。
最後,進口廢棄物應課徵環保稅,用以補貼國內回收物價格,使之維持在合理水準之上,讓國內回收體系能正常運作,才是政府首要責任。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