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進口廢料創新高,是世界垃圾場或循環經濟?環保署:產業用料需求高,將修法加強品質管制【上下游】
根據《蘋果日報》調查報導,中國今年啟動禁廢令後,全球廢棄物大量流入台灣,今年一月至七月,台灣進口的廢塑量和廢紙超過100萬噸,創歷年新高,衝擊台灣回收系統、造成國內回收價格下跌。對此,環保署今(30)日緊急召開記者會說明,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反駁「台灣是世界垃圾場」一說,強調「我國資源匱乏,需要進口產業用料。」也為因應全球環保趨勢,才鼓勵業者多多使用二次料替代原生料。
究竟大量的進口廢塑、廢紙的流向為何?環保署廢棄物處理處副處長蘇國澤強調,這些進口產業用料不會進到焚化爐,「查過今年焚化爐處理量、並沒有增加。」
《上下游》向焚化廠求證,不願具名的中南部某間焚化廠負責人指出,「國內垃圾都處理不完了、現在還要處理國外的!」他表示這兩、三年來,全台各地焚化廠要處理的垃圾量越來越多,多半是電子廢棄物,塑膠袋、塑膠瓶罐也很多,甚至要啟動管制措施,「現在只要超過我們能處理的量就不收了,因為真的太多太多。」但他表示,沒有特別注意垃圾來源,可能國外、國內的廢棄物都有。
蘋果調查台灣自全球進口廢棄物數量大增(上下游拍攝蘋果日報)
環保署:台灣禁止廢棄物進口,進口為產業用料非垃圾
環保署廢棄物處理處副處長蘇國澤表示,「台灣是禁止廢棄物進口的,那些是可以再利用的資源,只是被很多人以為是垃圾。」重申進口的是產業有加工需求、在處理上也不會造成太大環境負擔的「產業用料」。
蘇進一步解釋,國內紙類回收系統雖然做得很好,但台灣禁止伐林,紙漿原料仍是不足,需要進口國外紙漿,而常見的進口產業用料為廢塑膠和廢紙類,強調是因應資源不足、解決產業需求。
進口廢塑膠、廢紙量較去年增加1.5倍,環保署:修法強化品質管控
不過根據環保署107年上半年(一月至七月)進口資料統計,廢塑膠進口量約24萬噸,較106年同期增加了2.6倍;而廢紙則是進口77萬噸,上升了1.3倍,兩項合計共101萬公噸,確實較106年上半年多了1.5倍。
環保署說明,發現今年上半年進口的廢塑膠和廢紙量明顯增加後,7月函請財政部關務署加強邊境查驗,並開始研議提高進口關稅之可行性;本月13日預告修正「屬產業用料需求之事業廢棄物」,最快10月會上路。
蘇國澤指出,這次修法目的是為強化對進口產業用料之品質管制,對象為廢塑和廢紙等兩大項常見用料。未來進口的「廢塑膠」限縮在單一型態和單一材質,即塑膠碎片類和瓶罐類不可混合,材質也需個別分類,「例如PP(聚丙烯)和PV(聚氯乙烯)就不可以捆綁在一起。」且不能含有醫療廢棄物。另外在廢紙部分,則是實施種類限制,只能進口未漂白牛皮紙、紙板、瓦楞紙和紙板,不得夾雜非紙材質,「估計會減少8%的廢紙進口」。
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駁斥「台灣是世界垃圾場」一說,強調進口的不是垃圾、是產業用料。(攝影/林珮君)
環保署:對進口者加以規範,只有合法工廠得以輸入使用
蘇國澤強調,開放進口的都是種類單純化、且不會衝擊國內回收用料的項目,「雜誌就會禁止(進口),因為國內雜誌回收量就夠用了,開放瓦楞紙(進口)則是可以補足國內不足的量。」
不過經濟部公布的可作為產業用料的共有15項事業廢棄物,為何這次修法只聚焦在廢塑和廢紙類?蘇解釋,廢鋼和廢鐵進口後多半直接倒入熔爐中,較不會造成回收業者的負擔;至於其餘項目則會繼續研議修法之需求。
此外,這次修法也將對廢塑和廢紙之進口者加以規範,未來只允許合法工廠輸入、使用,不得由貿易商進口,「工廠需要多少量就會進口多少、較能控制,且(用料)來源比較單一化。」
為何不用國內廢紙?紙廠:國內紙漿原料的確不足
為何進口廢紙數量大幅上升,是否國內回收量不足?國內紙品生產大廠正隆股份有限公司何姓發言人回應,「國內紙漿原料確實不足,需要進口。」但他強調,公司還是優先使用國內原料,收購的國內廢紙佔65%,每月約使用90噸以上,國外用料則在52公噸左右。
另外他也坦言,國內普遍的回收系統都是小規模、資收個體戶,因此廢紙分選的品質不齊;而國外進口的廢紙雖然要加上運費、價格稍高,但普遍雜質率較低。
面對環保署預告強化進口廢紙品管,他樂見其成,認為這樣可以解決業者處理原料的困擾,「對業者而言,廢紙的雜質當然越低越好,我們後端才不用花那麼多時間處理廢棄物。」
滿地都是塑膠垃圾,為何進口廢塑膠?
至於廢塑膠如何進入循環經濟?蘇國澤舉例,HDPE(高密度聚乙烯)用途多,可製成垃圾桶、塑膠桶和塑膠棧板;常見的養樂多塑膠瓶(PS,聚苯乙烯)也可做成育苗花盆;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更可當作機能性衣著的材料。
為何廢塑用料看似好處多多、國內塑膠類垃圾仍滿街都是?蘇解釋,「塑膠種類有很多種,不是每一種都能回收。」像吸管、塑膠袋等薄塑膠通常沒有回收業者要收,因此最後只能進到焚化爐。至於海灘上遍地的寶特瓶、空罐,他認為應該是遊客亂丟,或是從海上漂來的。對此,環保署與民間環保團體共同成立「海廢治理平台」、定期淨灘,拾起能回收的物料;而面對陸地上的塑膠瓶罐,環保署表示會加強宣導民眾的資源回收意識,各地清潔隊也會在收垃圾時不定時破袋檢查,確認裡頭有無可回收用料。
國內廢塑膠回收分選沒做好,影響再製難度
另有熟悉國內循環經濟產業人士指出,國內產業用料不足是事實,因國內廢紙經多次回收再製後纖維普遍過短(稱「短纖」),加工時為考量纖維品質,因此業者需額外進行物理補充、加強韌度。此外,國內廢塑膠回收的分選過程沒有做得很好、雜質太多,這些都會提升再製的難度、影響業者收購意願。
他表示,回收用料的品質是影響其經濟價值的主因,當前重要的是提升國內回收用料的分選品質,以及建立國內完善的回收機制。
黃煥彰:帶學生撿垃圾超過十年,卻開放洋垃圾進口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黃煥彰感嘆:「帶學生到海邊撿垃圾已超過十年哦!台南社大撿更久,結果政府開放『洋垃圾』進口,我們還要撿嗎?」他表示若進口的廢塑和廢紙真如媒體描述「打開裝載進口塑料的貨櫃,飄出陣陣臭味」,「那些不乾淨塑料應該解讀為『廢棄物』,而非產業用料!」
他指出,國內塑膠回收系統一直沒做好,許多該回收而沒回收、或是該清理乾淨的塑料最後其實都進了私人或公家的焚化爐、加重環境負擔,質疑環保署「對國內資源回收都處理不好了,怎麼還能開放進口?」「我們的焚化爐在幫國外收垃圾?」
黃煥彰帶學生撿拾垃圾高達十年(圖片提供/黃煥彰)
對於產業用料不足、需要進口料源,黃煥彰表示不是不可以,但環保署應該先改善國內回收制度的問題、落實回收效率,才能真正解決台灣龐大的垃圾問題。而針對需進口國外料源的工廠,他也認為政府應擬定相關配套和稽查制度,「先看工廠地址,是不是蓋在農地上,有沒有造成水、空氣和環境污染,然後再看他們要申請多少外國用(料)量,還要標示來源國,以及去看他們是不是真的用使用到。」他建議環保署要建立一條鞭制度,若業者違法就要嚴格開罰。
學者質疑,國內回收沒做好,政府卻還要開放進口國外料源。(圖片提供/台南社大)
是否衝擊國內資源回收業者,環保署:啟動資源回收大軍計畫
《蘋果日報》報導,國內部分資源回收價格下跌,資收個體戶平均每月減少收入1,314元。對此,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表示,環保署去年已啟動「資源回收大軍計畫」,將補助地方政府優先僱用低收入戶協助資收,至今年7月已僱用超過4千位資收個體戶,幫助個體戶每月增加3,256元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