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汙染》環保人員「埋伏」在水溝等抓人 「三大困難」難解就是抓不到【風傳媒】
尹俞歡 2018-03-05 08:00
根據環保署的資料,若依河川汙染分類指標來看,全台50條主要河川中,有四分之一的河段被認定屬於中度及重度污染,不宜飲用、灌溉。(陳明仁攝)
文明、城市都是依水而生,每個有人聚集的地方,通常就有一條河。但你是否還記得上一次看到河川溪水清澈的時候?
台灣的河川污染問題已是長久以來的陳痾。根據環保署的資料,若依河川汙染分類指標來看,全台50條主要河川中,有四分之一的河段被認定屬於中度及重度污染,不宜飲用、灌溉,長度達763.9公里,其中汙染程度最嚴重的是北港溪,有近25%的河段都遭嚴重汙染。
河川汙染嚴重,表面上看來或許和一般人沒有太直接的關係。然而,當不肖業者在錯誤的河川排放汙染物超標的廢水,就會導致原本可用來灌溉或飲用的溪水遭受污染;而若廢水隨灌排系統流入農田,還會進一步汙染土地及地下水,造成長期性的破壞。5年前日月光K7廠偷超量含鎳污水進後勁溪,就導致下游近千坪農地遭重金屬污染,必須持續列管、監測。
為了避免已受汙染的水被用做為農業灌溉用水,近年來政府、農田水利會力促灌排分離,鼓勵農民自水質乾淨的河流中引水,不要搭排到工業廢水匯流的河川上;另一邊盡可能鼓勵工廠聚集在特定區域,讓廢水可集中管理。此外,環保署也推動總量管制計畫,對區內工廠、畜牧廠等祭出更嚴格的排放標準,不再增加受汙染河川的汙染程度。
除了改變農業、工業用水及排水習慣,日月光事件後立院也加重水汙染罰責,行政裁罰的上限也調高至3千萬。然而即使規定加嚴、違法的成本越來越高,業者還是不怕。根據環保署統計,全台直到2016年,水汙染裁罰件數仍高達2722件、罰單金額高達3億元;工廠林立的桃園市、台南市、彰化縣等,水汙染案件裁罰次數及金額更是有增無減。
業者捨不得「戒斷」亂排廢水的主因,就是看準水汙染案件並不好抓。依法律規定,政府要裁罰一定要有證據、也就是受汙染的水體才行,這也代表稽查人員一定要採集到汙染物超標的廢水才能開罰。然而工廠前一小時排放的汙水,下一小時可能就已進入大海,要採集證據唯有人在現場才行。
與流動的河川搶時間,是河川汙染稽查人員心中永遠的焦慮,因為即使知道河川被汙染了,但若當下沒有立刻以標準流程在業者排放口外位置採集污水,就罰不到人。環保署督察總隊中區大隊長李金福即說,打定主意要違法的業者,偷排時往往也有一定的保密流程,環保單位必須先一一「破解」業者的招數,接著密集監控、遵守標準流程即時採樣,再把水樣送往合格實驗室分析,事後才能有效起訴。
即使知道河川被汙染了,但若當下沒有立刻以標準流程在業者排放口外位置採集污水,就罰不到人。(陳明仁攝)
然而面對全台總長超過2000公里的河川流域,要能夠在每一次污染事件發生時都能帶著齊全的裝備、即時到場採樣,對環保單位來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新竹縣環保局科長林行志描述,每當民眾通報「河裡發出惡臭」,轄區負責人即使立即出動,但最快也要花20分鐘才能抵達現場;而稽查人員即使趕到舉報地點,為了找到業者的汙水排放口,往往得再徒步往上游查找排汙源頭,有時更可能得走半天以上、才能找到廢水源頭,但如此時間推遲即錯過業者偷排時間。
「有時我們接到通報要趕去現場,心裡急、想開快,但還是會被開超速罰單的,所以還是要維持速限,」北區督察總隊隊長李鴻源也苦笑。
有時為了一舉破獲大型偷排案件,早年稽查人員還會直接在河流附近埋伏守候。曾任職地方環保局水汙染科的陳組長(化名),當年即為了進一步蒐集業者偷埋暗管排放廢水的證據,在凌晨2點穿過墓地、下到河床上,在充斥蚊蟲的水溝旁「守株待兔」一整晚,等待業者排水的那一刻。
儘管環保人員點出水污染案件種種稽查困難,污染現實與業者受制裁的比例差異,看在環保團體眼中仍是難以接受。曾揭發中石化台南安順廠土地污染的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召集人黃煥彰不滿表示,常見業者亂排養豬廢水,但民眾向環保局檢舉都沒有回音,或是等到河水將廢水沖走了才出現、導致根本沒證據對業者開罰。
他也以中聯爐石在高雄旗山以爐渣回填土地一案為例,指當地自救會連續3天都測到當地土地酸鹼值超標,但高雄市環保局卻等到3天後中聯爐石發新聞稿稱酸鹼值正常時才到現場,測值也正好是業者宣稱的PH 8。黃煥彰痛批,環保局儼然利用汙染發生當下與採樣的時間差逃避稽查責任,讓業者能僥倖脫身。
面對環團不滿,李金福則坦言,受限於水污染的即時特性及人力,100件環境污染案中環保單位可能只抓到2、3件,「但這真的不是我們故意放水。」
困難二:反監控、沒收器材 業者躲追查也非省油的燈
除了要即時,環保單位要抓汙染河川的業者,還常要上演諜對諜戲碼。好比偷排業者最常躲避查緝的方式,就是將排水開關裝在警衛室、董事長臥室等各種意想不到的地方,以便在稽查人員出現出現時秘密關掉排水設備;也有業者會在環保局進廠稽查時直接將設備打壞,稱是設備出問題才誤排廢水,藉此模糊偷排事實。
李金福則碰過業者「反監控」。在一次調查蒐證過程中,被稽查人員盯上的工廠老闆和老闆娘,為了提防犯罪行為曝光,竟也在半夜騎著機車跟在環保局車輛後頭、觀察環保局的行蹤。「為了不讓違法被發現,他們也很辛苦,」李金福苦笑。
業者精心藏暗管 環保局費心破解
業者的「巧思」百百種,稽查人員有時甚至得靠運氣才能破案。一位地方稽查人員說,某次埋伏多時終於抓到業者偷排,一組人進廠抓人卻四處找不到暗管蹤跡,只見業者老神在在看著稽查人員奔走。就在眾人正要放棄時,一名同事將手倚在廠內一根直立的鐵管上,發現鐵管會搖晃,將鐵管移開,這才發現底下就是那根未經核准就排放廢水的暗管。
業者的「巧思」百百種,稽查人員有時甚至得靠運氣才能破案。(陳明仁攝)
困難三:電鍍廠背後民代身影?地方關說壓力大
要抓水汙染案件除了要克服即時採樣和業者阻撓,地方勢力也讓常案件偵辦更添變數。「民意機關的掣肘,是行政機關的最大阻力,」參與3波彰化電鍍廠稽查行動的彰化地檢署檢察官高如應直言,當地許多電鍍廠遊走法律邊緣,為了自保往往會找上地方民意代表「撐腰」,10家工廠幾乎每間都有議員來關切。
事實上不止彰化,許多第一線稽查人員也說,經常前腳一進工廠查案,隨後就會接到民代的關切電話;有些民代更會直接站在工廠老闆身邊,美其名幫忙「說項」,實際上就是要環保局放水。而地方環保局由於行政預算掌握在議員手中,為保全經費來源,有時也只能讓案件無疾而終,或是再私下將案件轉交督察總隊及地檢署接手。
許多第一線稽查人員也說,經常前腳一進工廠查案,隨後就會接到民代的關切電話。(蘇仲泓攝)
儘管查案過程勞心、勞身又傷神,但許多稽查人員在抓到業者違法事證的那一刻,心裡一點都不痛快。當年歷經多時才破獲染整廠暗管案件的陳組長回憶,自己在發現工廠裡暗管的那一刻,心裡只想著:「為什麼業者在科技進步的時代,還要用這種方式省錢?」
李金福推測,許多業者不見得是打定主意要傷害環境,而是因作業已有慣性,若覺得原先操作方式順利,就沒有誘因再花錢加裝污染防制設備。而環保單位若適時介入裁罰,無疑是給業者更大的推力、加強環保措施。
高如應也說,違章電鍍工廠規模小,廢水處理成本佔營業成本比例過高,讓業者容易亂排廢水,若能以專區方式管理、統一處理廢水,農地就不會受害。高如應推估,目前彰化地區還有超過300家電鍍廠有待環保單位查緝,但三波電鍍廠查緝行動後已有不少電鍍廠自行啟動遷廠作業、往合法電鍍專區移動,彰濱工業區也因此生意「興隆」。
「我不把業者當敵人,」高如應說,「他們能改比較重要。」
尹俞歡最近三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