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保麗龍覆蓋的垃圾海岸 地方自治外還能怎麼辦?【上下游】
文/上下游記者孔德廉。照片影像提供/晁瑞光
沿著海岸望去,隨著海浪起伏的疊疊蚵架下,是不少蚵農賴以為生的珍寶,雖然帶來了穩定的收益,養殖過程中造成的污染卻也每年上演,如雪花般的保麗龍碎屑漂浮在近海、巨大的保麗龍塊則堆在沙灘上,掩沒了整條海岸線;為此,台南市政府訂出「淺海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希望以總量管制、保麗龍護套和蚵架回收獎勵等作法來減低養殖對環境的負擔,去年也順利達到97%的蚵架回收率,不過身為養殖重鎮的台南,其海岸面貌真的改善了嗎?
儘管台南市府率先自治條例來進行管理,環保署也呼籲其他縣市效法,但鯤鯓海岸卻依舊被大量保麗龍及使用過後的蚵架所覆蓋,形成極為難堪的一幅畫面。
牡蠣養殖兩種,浮棚式需要保麗龍或符筒支撐
究竟台灣的牡蠣養殖現況如何?長期研究養蚵產業的台南社大研究員晁瑞光指出,台灣的牡蠣養殖方式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固定式(如平掛式、垂吊式、插篊式),固定於潮間帶淺灘,不需要用保麗龍,也不用每年更換蚵架,但是需要廣大的潮間帶環境,如七股潟湖、彰化、雲林一帶等處,若海水漲退潮,牡蠣也會離水閉合。另一種是浮棚養殖(如浮棚垂吊、延繩垂吊),主要是養在近海水面上或是河口,靠保麗龍或浮筒支撐浮力,蚵串垂直吊掛於蚵架下一直浸於海水中,主要養殖季在冬季。
他也指出,牡蠣主要養殖地則集中於彰化王功、雲林台西、嘉義東石及台南的安南、安平及南區,其中浮棚式養殖蚵棚台南佔了全國半數以上,產值超過6.3億元;台南市農業局漁港所所長周瓈朝則指出,根據統計,目前台南以安南、安平及南區三個產銷班為主,養蚵棚架數量則有9千多棚、養殖放養人數約200人,每年產量達5,700公噸,是漁民及漁村主要經濟來源。
具體的養殖細節部分,晁瑞光表示,一個平均8×12公尺的蚵架,大約每隔30至40公分左右就會綁一串蚵串,每條蚵串長約2公尺,是10到12組母殼長成的牡蠣團。剛開始整個蚵棚會用12個保麗龍做浮筒,隨著牡蠣越長越大,保麗龍就會漸漸增加,最多甚至會加到20多個,以增加浮力。
漁民使用的蚵架,以及蚵架底下的牡蠣串
蚵架與保麗龍造成海岸污染
至於污染來自何處?晁強調,一是浮棚養殖使用的蚵架,二則是用來撐起蚵架的保麗龍。針對使用完的蚵架,以往農民並沒有養成回收習慣,就乾脆放水流,在六月鋒面吹襲下,廢棄的蚵架造成海岸汙染;此外,同屬耗材的保麗龍,新的通常可以使用三年,但第三年保麗龍因被生物附生穿孔,容易破碎,浮力也差,通常就會被丟棄,而養殖過程中,蚵農將附生在保麗龍的生物刮掉,或在蚵架抽放保麗龍以調整高度等動作,都會產生非常多的保麗龍碎屑,造成海域嚴重汙染。
台南市府推動回收管理,但保麗龍污染仍難防止
為了改善持續污染的情形,臺南市政府協同南市區漁會,輔導產銷班蚵農從「放養源頭管理」、「養殖設施回收」及「養殖浮具改良」三方面著手,在今年二月推動強力養蚵管理措施,包括「總量管制養蚵棚數」、「蚵棚申報及回收重罰管理」、「7~9月颱風季禁止養蚵」、「逐年提高蚵農負擔清理費」、「禁用未包覆保麗龍浮具」等措施,針對未加標示的蚵架,每棚開罰1萬元,回收數量不及申報數量每棚則處分3千元,並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106年起每棚放養需繳400元清理費,並逐年遞增100元,希望逐步建立蚵農回收觀念,負起海岸清理環境責任。
另外,原有回收養殖蚵棚獎勵金(每棚獎勵250元)也改為補助購置改良浮具,逐步取代保麗龍,並規劃明年度前完成立法,規範浮棚養蚵禁用未包覆的保麗龍浮具,盼從根本解決養蚵保麗龍污染海岸問題;在實際成效上,台南市農業局也指出,105年度統計回收8,944棚蚵架,回收量達5,366公噸,回收率已達97.42%,保麗龍回收11,951塊,回收量約24公噸,整體成效不錯,未來會陸續實施並改進。
對於上述做法,長年關注蚵產業污染的晁瑞光認為確實是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但整體來說「並不及格」,因為保麗龍浮具的污染到今時今日都還持續存在,要汰換保麗龍早是全球的共識,即便現在以套袋來作為應對,希望減少碎屑產生,但生物還是會附著其上,蚵農一定也會刮除,過程中套袋就會出現裂縫、更不用說未綁緊的套袋、海浪拍打和蚵架間的碰撞,一樣會有保麗龍漏出,且回收機制也不完全,導致保麗龍還是在各個海岸間流竄。
保麗龍是否能改成PP或PE塑膠,縮短養殖期?
對此,他建議應從根本上解決,請農民使用替代式浮具,或改用PP或PE塑膠發泡,解決保麗龍破碎問題,像成大工設系學生就有設計出「樂蚵蚵」的具體產品,可以取代保麗龍浮具。以一個成本800元、一年更換20萬個保麗龍計算,所需經費大約為1億6000萬,若單由政府處理,可選擇成立基金提供融資,或向中央申請補助,或是向企業募款;若由農民共同承擔,政府則可提供低利貸款,讓現在一個近兩百元的保麗龍退場,其中價差輔以些許補貼,無論是要在一年內全數換掉、或採漸進式,分三個產銷班、三年來陸續替換也可以。
此外,晁也建議養殖期程應該限制在10月至隔年的4月底前全部結束,因為每年5月中至5月底左右鋒面一來,大量保麗龍及蚵架就被沖上岸,有計畫的縮短養殖季就可避開污染,也減少蚵農損失。
若牡蠣浮棚養殖成為生態復育浮島?
「長期來看,也可效仿日本與美國,讓牡蠣浮棚養殖成為生態復育基石,同時朝觀光漁業發展。」晁瑞光指出,廢棄蚵棚可以做為生態浮島,復育海洋生態,牡蠣不是只有吃而已,還有很多可能,因為養殖過程其實對環境很友善,蚵棚也能如珊瑚礁一樣創造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包含在蚵棚下繁殖的魚,及許多附著的藻類、海鞘、沙蠶、貝類、甲殼類、魚類等等,包括日本、美國、中國都用牡蠣礁的方式在做海洋生態的復育,同時淨化水質。
有了生態復育的構想後,晁也強調,蚵棚除了一次性的使用外,也可以朝向定置、長久的觀光漁業方式發展,結合觀光、旅遊、水上及水下活動,其價值甚至遠高過牡蠣養殖本身,像政府就可與產銷班合作,招商、募集資金整合應用,在生態環礁內側、水流較平緩安全的區域設置生態區域,來吸引和創造眾多的水上活動,才是較長遠的計畫。
漁民:多出成本負擔不起,以黑色套網蓋住保麗龍作為替代方案
對於學者提出的建議,南市牡蠣產銷班二十九班班長薛忠信則指出,保麗龍污染農民都心知肚明,因此像他自己就有使用黑色套網來蓋住保麗龍浮具,成本一個不到三百元,正常使用下最多還可以撐到六年,其實不需要更換其他替代性材料,否則多出來的成本他們也負擔不起,效果也不一定好;另外對於養殖期的縮短,他則指出,考量到一定收入,其實避開颱風季養殖即可。
台南農業局:塑膠浮具效果比不上保麗龍,鼓勵漁民回收保麗龍
除了基層之外,主責管理的台南市農業局漁港所所長周瓈朝則回應,要徹底取代保麗龍很難,因為現有的塑膠製品浮力較為不佳,導致實際使用成果不好,農民也難以接受,因此保麗龍污染的問題,未來會立法強制要求農民使用保利龍套袋,去年開始也規定農民必須先購買套袋才能領取補助金,在目前回收一個保麗龍提供30元獎勵金的誘因下,去年總共回收了一萬兩千塊保麗龍,不過他也坦言與整體一年要汰除五萬塊保麗龍還有些差距,現階段正研擬提高獎勵金到50元,盼誘因提高成效更加。
至於作業期的調整,周瓈朝也強調,顧慮到農民生計,禁養期太久會影響收入,因此這部分可能窒礙難行;另一方面,蚵架回收為期三個月,大多在六月底前告一段落,若農民又進行養殖,造成污染的機率極高,又難以清除,因此七到九月養殖絕對會進行開罰,希望農民徹底遵守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