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Open Tainan!-城市願景、開放決策與公民參與系列論壇
主題一:Open Tainan?!——台南如何落實開放政府與公民參與?
時間:2015.05.11(星期一)晚上18:00-21:00
地點:Masa Loft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西段53號3樓)
主講:
王毓正(成大法律系教授)
江明宗(選舉黃頁開發者)
吳仁邦(台南市社區大學環境行動小組 研究員)
呂家華(台大政治所研究生、台北市政府公民參與委員會委員)
主持:
吳昀慶(成大零貳社成員、南鐵青年、小民學堂發起人)
林飛帆(島國前進發起人)
記錄:Rio
非常感謝 #RIO
活動直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FytnY5KSM
主持人開場
主持人林飛帆
先簡單預告一下,系列活動有二場,首先第一場是關於台南市民如何公共參與;第二場在明天5/12(二),談的是整個台南市的都市發展與願景。我們也組了一個團隊「open Tainan」,待會兒會跟大家介紹。也謝謝今日提供場地的Masa Cafe。
這幾年大家都很清楚台南在地有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議題浮現,到底是開發發展呢?還是保護?不管是在土地、農業等等議題,大家可以發現裡頭有各式各樣的拉扯。今天是個難得的機會,還有市府的同仁來參與。至今,台南有如飛雁新村,甚至富有爭議性的南鐵東移。面對這些大大小小的議題,台南該如何一同面對?這可能是目前很重要的問題。在與一些在台南在地的朋友因此想創立一個平台、空間,讓大家可以討論,且不只是在論壇結束之後就結束,能再說出對台南的願景是什麼?或許現在大家現在的想法歧異,就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機會讓大家聚在一起討論,凝結出想法,這是我們比較大的一個企圖。
因此我們根據「開放政府」定了這個名稱「open Tainan」,期望不只是要求台南市政府要開放台南而已,還是要讓台南市民可以一同討論大大小小的問題。目前這個團體還在組成,預計將來會舉辦一系列的活動來討論問題。今日討論的,就是「開放政府」如何在台南實踐?
為何選在今日這個時間?由於5/14台南都市計劃委員會就要召開會議。絕大多數的朋友可能不清楚這個「都市計劃委員會」在做什麼?這個委員會提出了一系列的計劃變更,包括如鐵路沿線變更,不只有鐵路沿線變更,還包括其他更大行的都市變更計劃。因此,希望今天邀請大家來,就是希望大家可以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和討論。
主持人吳昀慶
首先介紹今天的講者,邀請江明宗大哥來跟我們討論資訊的公開,他在開放政府和資訊公開這方面領域有非常多著墨,希望待會兒請他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開放政府」:開放的部分有決策還有open data等;第二位講者事吳仁邦老師,今日請來帶來飛雁新村和長盛營區的分享,讓我們了解環境和生態;第三位是成大法律系的王毓正老師,老師專長的領域在環境法,今天與我們討論有那些相關法規,並分享國外關於開放政府的運作是如何進行,人民可以參與的領域有多少;最後一位是家華,請她來跟我們討論審議式民主運作,她有非常多實際操作的經驗,今天特別請她來和大家分享。
講者引言
講者江明宗
我是個資訊工程師,專長就是寫程式。首先想跟大家分享我所比較篇技術方面的資訊和所接觸到的,關於台南市的open data和國外相關的訊息。
開始參與台南這邊的議題是從學運以後。一開始是先研發議會的資料,比方說想知道某個議員在議會上的發言,可以在網站上查詢( http://k.olc.tw/tncc/ )。後來做的是選舉黃頁( http://k.olc.tw/elections/ ),選舉黃頁做的是把中選會所提供的資料做重新組合,大家可以看到收集檯面上預計會參與選舉的候選人的資料,大家都可以在網站上看到,並且關於任何一位候選人的資料,每個人都可以幫忙編輯。
由於我個人是比較偏技術開發,首先得先給台南市政府掌聲給他們最近推出的open 1999( http://1999.tainan.gov.tw/ ),算是最近國內提出的改善過去單向回報系統的缺點:比方說,過去常不曉得大家回報了什麼,open 1999首創把1999的資佈即時公佈在網頁上,甚至可以透過程式做一些互動。大家或許會好奇,台南市政府在給資訊上給得並不多,或者是給了是一個數據檔案,裡頭有著上萬筆的資料。你可能會懷疑說,為什麼要提供這些大量的數據資料?其實這些資料主要是提供給「機器」的,這些大量的資料若要安排一個一個的志工去閱讀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出現二個問題:1.資料的不充分公佈,和2.公佈出來的大量公佈一般人無法處理。因此,在技術資訊方面,例如利用程式來處理這些資料(例如分析關鍵字)是可以的。因此,政府首先要open data,才能人民有了解和參與的空間。
台灣在進行open data這方面,與國外比起來,步調相較來說沒那麼快,還有一個本質上的差異,就是在歐洲或美國,通常比較是由民間單位或民意機關來處理。例如英國的議會可以讓人民透過網路來提案,通過基本門檻之後英國議會就會把它當成一個議案列入正式討論( https://www.gov.uk/petition-government );美國如歐巴馬所推出的we the peoples(https://www.whitehouse.gov/petitions),也一樣可以透過網路提案,提案通過之後,會由政府單位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正式的回應,雖然會很官腔,與英國是列入正式的議會討論不同。在台灣,卻比較像是政治人物的「施捨」,目前都是由國內的行政機關來主導,掌握了解釋權以及如何執行(什麼時候公開?要公開什麼?)。反觀歐美我們可以發現,可能會比較需要民間的力量,來說明「我們該怎麼做」,南鐵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你只能看到市府單位主動開放出來的資訊(非常的少),大部份的會議記錄、過程我們可能都沒有參與其中,人民看了公佈的資料,也會不清楚為何要公佈這些資訊。我會期待說,在資訊科技的輔助之下,我們其實可以利用程式去解析,比方說24小時備份某個政府網站的內容,讓我們可以回頭來檢視某個案件的情形,過去可能要有很多的義工來進行這樣的工作,現在可能就只需要透過程式。當open data的層面涵蓋越來越廣,透過程式我們可以處理和理解更多的資訊,來產生一個結論或警示,讓我們了解相關的事情,這樣讓人民能夠參與的門檻會逐漸降低,門檻降低後我們就可以看見更多政府的表現。
Q:關於南鐵目前的開放資訊狀況?
A:南鐵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資料分散於各單位。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能一個專案網站,所有的資訊我們都可以在同一個地方取得;但南鐵不僅不是,而且是等到人民要求,資料才會公佈出來。這樣其實就不是open data 的精神。
主持人林飛帆
大家聽到這樣的分享,可能會很驚訝和難以想像:能有一台主機來進行大量的備份、分析。這確實提供了一個新想像,我們未來會需要更多科技人來幫忙進行這些資訊的搜集,來讓大家有更全面取得資訊的管道。
講者呂家華
今天這個題目很有趣,活動前我曾和昀慶和飛帆討論,為何題目不設成這樣,比較有台南的味道:
台南打開開
打開市長、打開政策、打開台南的下一步
我想談的是,談開放政府這件事情,關鍵會是誰?我們現在談的許多並不是法律原本有保障,而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所以市長的政治意志很重要,會凸顯在兩個部分:1.對議題的態度,2.對程序的理解。對程序的理解,並不是說他開了參與的管道,就叫「open」,包括許多和他意見不同的議題,有沒有一樣的程序,去分擔掉既定的,或者是隱含在市府裡頭的決策模式。至於「打開台南的下一步」,要說的是無論是南鐵,還是飛雁新村,還有現在市政府在談的市政中心,它其實不是一個切割的個案,他們全部整體拼湊起來,可能就會是台南的下一個十年,如果是被分割開,被綁在現在既有的行政程序中沒有連在一起,則台南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會是怎樣,可能就很難想像。現在國外在談論的開放政府,背後想的邏輯是一致的,比方說現在大家都在談論的參與式預算,以巴黎來說,並不是把所有的預算丟出來,或者市長說要丟多少錢出來,是由市民們先談好,巴黎下一個階段什麼是重要的:他們所提出來的,是一種「生物多樣性」這樣的事情,接下來十年、二十年的巴黎是怎樣有哪些政策,相關的預算要怎樣分配去滿足。但回過來看台灣,台南,談這樣的問題等選舉過了,似乎就曾了一種口號(等一下會舉在臺北以及台南所見狀況)。接下來我想分幾個部分來談:1.行政民主化、2.全國能源會議的問題、3.公民在參與這些政策時重要觀念和想法,以及最後並沒有特定的想法,想和大家一起討論。
一、關於開放政府、公民參與的經驗
之前有位參與過華光社區問題的學妹宜靜跟我分享:「其實我覺得談程序很難談,還是就實質的內容討論會比較好著手,因為程序的可能解釋範圍太廣,一般人也比較不容易意識到所有的參與徒具形式。」
例如花蓮,花東的行政規定就有規定要舉行公聽。就有花東的朋友就說:就讓這個程序爛掉,以此來說,因為這個程序做不好所以不ok。但贊成與否,我其實很糾結,因為其實台灣只辦過二梯次公務人員的培訓。這些研考會的同仁,了不了解怎麼辦聽證?其實公務員都不知道。回到前面所談,這個學妹最近也在臉書上分享,她看到一篇台南市政府對於迫遷問題的回應,不禁想為何全國上下大大小小的回應,都會如此的相似?好像只要有作家訪,讓拆遷戶表達意見並彙整,好像問題就可以解決。現在就會因為如此而出現一些怪怪的、看起來不對的參與程序,裡頭參與程序的人讓這些程序更加奇怪。
我現在有一個怪怪的身份(怎麼被選進去的?進去其實也不透明):台北市公民參與委員會的委員,和公民參政組的召集人。台北市政府在既有體制內,所遇到公民參與的不友善的點都要提出來,而不是辦咖啡館、i Voting就是開放。這是目前臺北的狀況,接下來會怎樣還不知道。這邊要特別提醒大家,我們所遇到的台北、台南、宜蘭等市政府,不要把他們當做全稱:裡頭確實是有些事務官想認真做事,但還必須思考市長、政務官他們怎麼思考、處理這些問題。
在宜蘭的狀況是,他們沒有那麼多的資源把開放資料做到跟臺北一樣。不同的縣市層級其實預算分配差很多,因此宜蘭是和民間合作:每個月在宜蘭的公共場域辦一個議題,地方政策盤點這些,官員就必須要去執行,並自己和中央協調。台南賴清德所面臨的狀況就是有「議會事件」:就算他底下有很認真的事務官想做事,但賴清德真的可以不進議會接受質詢嗎?這件事情不能被正當化,即便他做了那麼多,還是得接受市政府得受議會監督這樣的事實。
大家可想一下,在台南,為何只有飛雁能進入到公民參與?飛雁新村可以這樣做,南鐵不可以做的原因在哪裡?大家可以來看一下飛雁新村委員會的名單:裡頭有各式各樣的單位,有國防部、承包廠商、專家學者、民意代表、民間團體,大家一起決定遊戲規則。這可以發現,一個重大政策,程序該怎麼走?以南鐵為例,可能已經不是台南市政府或鐵工局甚至是自救會說了算,而是必須要由大家來一起「討論」。
在318時,在青島東路大家可以聚集在一起討論接下來該怎麼走,那麼大家能不能想像,台南市民也聚集在一個地方討論台南的下一步?一些有參與g0v社群的朋友,曾經稱讚過Open 1999在資訊開放這點做得非常好,但必須要說的是還是要注意到,台南在參與一個議題時,不是只有數據公開做得好不好,而是有沒有「選擇性」?今天談開放政府,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知道要怎麼做,大家都還在思考要怎麼做。每個地方政府都在談要做開放政府,但表面上這樣說,私底下又非常緊張的在找人來上課:在這些公務員讀書、考試的年代,沒有人告訴他們要怎麼做「開放政府」這件事。
二、以賴市長也在罵的全國能源會議為例
全國能源會議一開始是先以「科學」開始談論起來,大家也可以去回想,南鐵一開始也是先辦一個「技術論壇」。但居民有辦法去談論工程嗎?在全國能源會議,有一批人進去談科學,有一批人進去談政治、資源要如何分配,兩群人在想的是不一樣的事。全國能源會議可能會說:我做得很好,事前有做到資訊揭露。但首先要進一步想:是誰決定要談哪些議題?是誰決定參與者?(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標準來檢視南鐵)。這是我接下來談公民參與要談的:在討論公民參與時,資料是由誰提供?誰可以決定遊戲規則?誰可以決定資料要怎麼提供?市民在不同的時間點參與,他們的角色是什麼?
三、公民在參與這些政策時重要觀念和想法
這就是接下來我要談論到的程序(process)的問題,程序可以分為:
大P:公民參與既有行政程序/制度創新的審議(諮詢?)架構
小p:每一場會議的進行方式
最後要跟大家討論到的,現在政府會說有會議的線上直播,但不是說有開放直播就是做到開放資料。最後大家可以看這張圖作結尾:在台南市政府中一定有些是上位政策,有些是在行政程序中已經進行的政策,有些是已經結束資訊,後續監督面。在上位政策,最需要的是資訊透明,政府資訊公開和開放資料是不一樣的問題。另一個重要的是程序的設定:程序怎麼進行?誰來決定?民間能不能倡議?在行政程序中,通常是利害關係人和專業的衝突,以及我們常說「公共利益」,這些公共利益指的是多數人,還是背後所反映的不同的價值?公開本來就是各位的權利,開放資料則是進一步進行如何處理這些資料的問題。
台灣許多政治人物,會希望自己和韓國首爾的朴元淳畫上關係。但朴元淳在做的是,其首爾市政廳,讓其他的民間委員鑲嵌進去,和他的市政廳一起做決策。談開放市長、要打開決策,其實談的是要打開我們每個人的民主想像,這樣才能想像我們的市長、決策要開放到怎樣的程度。另外也要說到的是,並沒有說要開放多少的體制外的程序進去,體制內既有的本來就應該要好好進行,不是可以擱置、不用面對。
主持人林飛帆
剛剛家華分享了非常多的訊息,稍稍整理幾個重點:家華一開始先開宗明義地先談論到市長,他到底是要玩真的還玩假的?他的政治意向很重要;另一點則是談開放政府並不是只有資訊公開、揭露就完全足夠,背後如何被討論、參與的機制等可能是我們更需要去面對的更根本的問題。
講者吳仁邦
談到飛雁,大家可以先看照片。在去年9/17,是我第一次走入飛雁。大家可以看到,照片上的樹木已經被經過「整理」。在台灣談樹木是很悲哀,目前還有4個縣市並未設置「樹木保護條例」,後來去追才發現中央根本沒有母法。在城市裡面,由人為去栽種,已經有4、500年的樹木,大家可以去算,有幾株?在原始林裡面生長的台灣衫,可能許多人都不認識這些自己土地上的樹木。
我們如何對待城市中的樹木?大家可以看一張在台南公園中拍攝到的照片,可能很難想像城市中就有這樣的景色,在城市裡,許多樹被綁上LED燈、裝飾。大家可以看到另一張照片,這張照片中在樹上的「支架」,是樹小時候為了固定而架上,從來沒有人把它拿掉——這棵樹現在已經長到2層樓高了。
樹有很多好處,如果要談經濟,那麼樹的價值有多高?美國和印度有二位大學教授合作經過20年研究統計調查出來,一棵50年的樹約有台幣582萬的價值。如果要談環境,簡單的去測就可以測出差異點:熱島效應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們是如何對待樹的?這張是飛雁新村尚未整理過前的空拍照片,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是鹽水溪,底下是柴頭港溪。剛剛有很多夥伴提到南鐵,如果真的地下化,大家試想一下,經過城市的水源,又要經過哪裡?這些溪流以後在底下又要竄流到哪裡?這個問題似乎不太被開拿出來討論。飛雁新村日治時期是非刑場,設立的位置以前是個高地,再往前2000至3000年前推,從柴頭港溪跨過來到西北停車場的這一面,這裡都是史前大浦文化遺址的所在地,現在也有老師在這裡進行考古研究,也非常歡迎大家到那裡去了解他們怎麼進行考古遺址的挖掘。一開始當初遠雄號稱飛雁新村調查出221棵樹,而且全都要被移除掉;後來經我們從一、二、三月進行過好幾次調查,調查到410棵;3、4月遠雄有個合作的廠商,現在又告訴我們,他們調查的結果有429棵——這告訴我們,實際上一定不止這個數量。現在我會非常建議如果大家想要去那邊拍婚紗、影片的,儘量去那邊拍,最好每天都有人去拍,這樣就會有宣傳的效果。
飛雁新村過去是4430隊(即蝙蝠中隊,多為有功績的飛官),大概有76戶,每戶有100多坪的庭園,用來種植果樹:種樹的目的,是為了要把屋子遮起來,保護這些重要的軍官。裡面的樹曾去年10月開始就開始被大量的移除——做的是樹木在移植前斷枝幹的作業。我是在去年10/31第一次對遠雄提出質疑,當初遠雄只說他們是在進行所謂的「環境整理」,但所謂的「環境整理」怎麼會是斷根、把樹修到只剩樹幹?還有調查樹種,把芒果認作龍眼、豔紫荊變羊蹄甲的離譜狀況。全世界只有台灣,在移植樹木時會斷根的。因此當初我們要求遠雄要提出「樹木保護計劃書」,來說明他們要怎麼處理樹木。另外有個爭議戶,他們的後牆界址處有個日治時期的界碑,內政部調查,沿線的幾家住戶大大小小距離不等,有越界侵占到國防部的土地。國防部在農曆年前就行文給這15戶住戶,要求他們要把後牆拆掉。所以住戶就聯結起來對抗。
後續飛雁要怎樣使用,如果是要全區保留,那就有待市民一起來決定;歷史建物是由誰來處理?據說仍是遠雄,這讓我們非常的擔心。例如照片上的這座歷史建物上頭長了棵榕樹,要怎麼維護樹?怎麼維護歷史建物?他們會怎麼做,都讓人很擔憂。除了歷史建物和樹的問題外,10/31這場所謂的「聽證會」曾問過都發局,他們說舉辦是有法律依據,但我認為他們搞錯。因為以前在都更有發生過幾次衝突事件,因此營建署表示說要辦聽證。但目前要辦聽證,都還是要依照行政程序法來處理,都更法相關的規範其實沒有聽證詳細的規定。我們曾經在飛雁新村辦過許許多多的活動,多是軟性的活動來推廣宣傳,飛雁新村所在的中華路路段是全台南市事故率最高的地方,你怎麼能在這地方蓋10層、20層的大樓,要住進3000多人?這個人口和交通問題要怎麼解決?
另外也要提到長勝營區,由於當時時間真的不多,因此只能轉貼了照片。不過意外地,這組照片獲得非常多的轉發,很微妙地賴市長3/27晚上八點多在他的臉書回應,說要保留「ㄇ字形」的綠色隧道(不是全區保留)。但我就擔心了,只留下ㄇ字型,對於整體環境的棲地環境,並沒有考慮到整個系統性的問題,我們也蠻擔心的。而在上個月上旬,鄭副市長突然說,要把飛雁新村放入開放政府裡面,而且是第一個案例,讓我們有點意外。開放政府要怎麼走?今天或許我們可以來進行一個好的交流,今日政府單位有些同仁來到這裡汗我們一起參與,大家應該要給予他們鼓勵。我覺得可以作適度的交流和討論,我相信現在市政府新的團隊,開放政府接下來要怎麼進行下去,現在可能沒有人能出一個完整的路。
主持人吳昀慶
非常謝謝仁邦老師為我們帶來飛雁新村和長勝營區的分享,等一下會預留大概1個小時的QA時間,大家可以再多多請教仁邦老師在這些環境委員會中所經歷過的經驗,在現有體制收納意見的場合,會有怎樣的限制。接下來就交給法律系的王毓正教授,來跟我們談公民參與和開放討論的架構,有沒有機會放入開放政府?
講者王毓正
剛剛聽到仁邦老師討論飛雁,大家或許可以稍微投以一點點羨慕的眼神,因為這個案件還有開放討論的空間。接下來如果我們在把焦點看回來南鐵東移,或許有人會說,已經有開放討論了,怎麼會是沒有討論?從實際上來看,或與有或許沒有,因為大家對於「討論」的認知有落差,有的人可能會認為討論不夠只有工程論壇,而跟工程論壇無關的比如徵收,當初說將來會進行更多的開放討論,結果確實是沒有。就這點來看,確實還不夠開放討論。
接下來5/14要進行都委會,沒記錯的話已經有過2份的聲明稿。地方政府首長的義務是什麼?從這些聲明稿中,以我的學理知識來看,確實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地方首長毋庸置疑,不止只有在重大建設,對於地方,本來就要有其責任把各式各樣個問題回應給中央,替市民爭取任何一點微小的權益,讓中央知道還有可調整的空間。但在台南市政府公開的聲明中,不禁讓人懷疑,地方政府怎麼會是幫鐵工局講話,而不是幫地方的人民?且在聲明中看到,只認為要給人民「陳情」,並沒有給人民充分討論的機會。「家戶拜訪」、「3分鐘陳述意見」,這樣的人民的武器平等嗎?家戸拜訪是否可能變成一種「摸頭」?以南鐵這樣的案例,假如來做民調的話,支持度一定非常高,這是當然的,因為這和大部分的人並不致身相關。既然這樣,做這樣的民調,就沒有意義。談論到先建後拆,為何不是先判而後計劃變更或後徵收?
目前都委會公開出來的程序,說不能錄音、規定發言幾分鐘,說這些程序是依中央的規定而來。但是,地方是地方,中央歸中央,今天真的要開放,不能把不想做的事情都推給中央。既然今天飛雁已經加入開放了,對待南鐵態度就不能不一致,否則只會讓人覺得其矛盾。開放政府不是一個很炫酷的玩具,似乎是個很新潮的東西就拿來玩一玩就好。政府不能說把決策都交給「專家」,因為這些專家是否能代表來自社會各個地方的多元意見?是有問題的。今天政府說要「開放政府」時,必須也要同時做好既有該做的既有該做的工作:有法律依據的必須要做好,不是沒依據的隨便辦一辦就好。
再分享德國斯圖加特火車站的案例:專家是否能代表來自多元的意見?德國也是經過很劇烈的調和過程。一開始政府都會說,依法無據而拒絕與人民規定,但在經過抗爭爭取後,後來也被納入。從德國的經驗告訴我們,重要的不有沒有法律依據或效率,重要的是由沒有「共識」。在台南,鐵路東移有沒有辦法讓不同的人來發表意見 、對話?如果有或許到「共識」,這個「共識」就有最好的約束效力。最大化的共識目前仍然有努力的空間,目前看到的還是老的決策模式:由專家來決定。決策者要去聆聽、對話和回應,不是開了一個會議後,最後仍老模式交由專家來決定。想要透過一個都委會就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掉,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處理方式。南鐵東移聽證為何不能辦?在法治國家,不能說要凝聚人民共識還要有法律依據。更不用說現在還可以利用行政程序法107條,除了法律規定要辦的聽證之外,還可以「依職權」辦理:不辦的話要說明為何不辦。
主持人林飛帆
先感謝四位講者,相信大家心中目前仍在消化,有很多的問題在醞釀。將王毓正老師排到最後,很巧合地提醒我們前面所談應該要注意的:內部該做的,為什麼沒有先做好?
之前去參與過一個聽證會,印象很深刻的是大家都在拼命地翻法條,希望找到法源依據。但王毓正老師提醒我們的是,並不是有法源依據說其要辦才辦,而是沒有法源依據時,不辦更應該要說明為什麼不辦。老師剛才分享的新聞稿,讓我非常訝異政府竟然有那麼龐大的資源可以來處理這些事情:如果把這些資源拿來辦聽證會,不是更好?許多看似有溝通的動作,例如據我所知許多情況是為先充分告知就進行,突然面臨拜訪居民會錯愕不知該如何反應,這其中其實有各式各樣許許多多的問題。
QA時間
(因受限於時間,問題請大家控制在2分鐘內。提問前請先自我介紹)
提問
Q:(台南市民、王毓正老師學生)關於公民參與,今天講者們分享後,想問關於「主體」的部分:是否該賦予人民有可以「要求」行政機關舉辦聽證的權利?第二個問題是,如飛雁新村,是全體還是只有居住在其附近的居民會受影響?如果一直無法獲得共識,要舉辦公民投票,又是哪些人有權利?
Q:(民眾)所謂的「台南打開開」,如果賦予市長有開放的決定權,既然「打開」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會跑進來,他又怎麼敢開呢?市政府說「依法無據」,說徵收是內政部的事,既然這樣政府怎麼沒有去跟內政部談?徵收土地一定要在地方辦聽證會,且要在地方通過才能開始執行。
Q:(南華大學二年級學生)看過工程論壇2小時的錄影,發現如果今天只談法,只有官方懂法。如果今天要談民意公開,難道只有公聽會是影響戶唯一的溝通途徑?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讓影響戶表達他們意見嗎?另外我想知道,即便我不懂法,但有社會學背景,是否能進入提供給這些居民知識?
講者回應
吳仁邦:
似乎在臺南市,哪個問題可以納入開放政府?哪些不行?目前並不清楚。以台南市來說,目前是全國空屋率最高的地方(10.86%)。如飛雁新村這樣的都市變更案將來大樓真的蓋起來了,空屋問題怎麼辦?似乎也沒有想過。預設的邏輯似乎是:大樓蓋好了,人口數就會提升?這樣似乎怪怪的。
江明宗:
我認為是由人民來要求政府,而不是政府要求人民。過去我們都一直停留在威權式的統治方式中。剛剛另外一個問題提到民意代表的問題,在歐美,民意機關比較主導站在主導的地位,但在我們這邊是看不到的。另外一位同學談論到訪談的問題,其實以現在的資訊發達,應該是有就放,而不是等到允許才做。
王毓正:
人民有沒有「主動」要求政府召開聽證的權利?據我所知目前只有三個法另有規定(如何核廢料貯存),其他依法是沒有請求權的。但應該要知道,不是只有法律請求權,政府機關應該要負擔起政治責任,既然是人民選出來的,當人民認為有必要但政府不舉辦,政府就應該要說明。至於該怎麼去修法?這是個大哉問,恐怕無法在這邊說明。全體市民與影響戶的權利又該如何劃分?都委會涉及的是整個「都市」的計劃變更,不能只讓影響戶發言,因為這是涉及整體都市的區域計畫。且例如,市政府都可以有智囊團,為何不能允許自救會也有智能團呢?另外關於公民投票,這是要小心的。如核電廠存廢問題,是適合公民投票的,因為事件一旦發生不是只有疏散區才受影響。但像飛雁這樣的案子,能期待不受影響的市民真的能站在影響戶的位置思考而去投票?這是要去思考的。在公聽會的召開,時間上,對於市府人員來說,在週間召開當然是在行使其職權,但對於一般人民來說,能夠輕易地請假去參加公聽會嗎?地點方面,就集中在北、中、南,集中在某些區域。但應該思考,這麼大的地區,難道只有這些地方能舉辦?且預備會議也是很重要的,例如若等到會議召開,才發現為何只有這些問題?怎麼決定問題、問題怎麼進入到會議上,都是由政府來決定,這是有問題的。
主持人林飛帆
大家可以思考,怎樣的問題適合公投?是不是各式各樣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公投?大家可以考慮一下。
呂家華:
公民是否有請求權的問題?這問題我之前也思考過,但後來我發現,聽證的程序是體制內,對民間並不是那麼有利。第二個是,民眾參與在國內是否有完整的一套方法論?我很懷疑。第三,關於民意代表部分,要思考的是現在的政治民意代表是否已經是僵化、有問題的形式?
越來越多的政策會涉及到科技技術,政府治理只是擦邊球。
關於訪談,我知道有許許多多的人也有到實地去進行拜訪,這些民間搜集其實也都可以有一個集體的呈現。不是只有侷限在家戶拜訪,由政府機關去主導。
主持人吳昀慶
今天非常感謝四位講者帶來不同的資訊,明宗帶來關於資訊公開,仁邦老師帶來環境保護,家華帶來公民參與,毓正老師帶來法律問題的討論。我現在所想的事,既然現在政府已經願意踏出下一步,接下來又要怎樣公開,讓人民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參與?希望在接下來政府的舉動,不只有技術、科技上的討論,而是讓人民真的可以加入參與。
主持人林飛帆
今天似乎很聚焦在南鐵的議題上,但我要強調,南鐵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南鐵,涉及的其實是全體居民。要用怎樣的方式來思考台南市的未來,還是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想像?今天的分享內容很清楚的質疑了過去「專家決策」,的形式,但依法無據並不是政府就不用肩負起政治責任。在現行的聽證體制下,當然是有問題的,體制內的問題必須去檢討,而將來我們也會想期待有更多的管道。關於開放政府,如何進行,問題如何決定?這也是今天的講者提醒我們的。
最後,非常感謝今天大家的參與,並邀請大家繼續參與明天的論壇。今天所論的是比較程序性的,明天會切入更實質,對於未台南城市發展跟願景想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