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福不是禍!疫亂還蝙蝠一個公道【自由時報】
2021年1月14日 週四 下午7:35
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蝙蝠一度被視為病毒的宿主,事實上,全球科學界都沒有確切證據,證明蝙蝠是疫情的源頭,但在民眾的恐懼心理下,國內很多落難蝙蝠,往往無人救援而死亡,甚至連蝙蝠的保育志工人數,也大為減少。從2016年起,農委會家畜衛生研究所檢驗本土蝙蝠,發現體內的病毒,和COVID-19病毒並不相同,而體內的冠狀病毒和麗沙病毒,也都顯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類。 但就算國內沒有發生過蝙蝠傳染狂犬病和病毒疫情的案例,蝙蝠仍然蒙上了不白之冤。今天的專題「知蝠與惜蝠」,一塊來了解。
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 晁瑞光:「有很多小蝙蝠,就是不小心掉下來,或是有的人修冷氣,然後就掉下來,有一些小蝙蝠被撿到,(民眾)就會聯絡我們(蝙蝠保母志工),送來我們這邊照顧。」
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 晁瑞光:「(照顧蝙蝠)過程中,會有(蝙蝠寶寶)要餵奶的,每3~4小時,要餵一次,跟餵小朋友一樣,到(蝙蝠)青少年,慢慢要吃蟲,要開始餵麵包蟲。」
寶寶長大成青少年,保育志工就得開始訓練落難蝙蝠、飛行和覓食的技巧。
手舉高高,放手讓蝙蝠飛行,這是野放前的密集訓練。
經過數個月照料的蝙蝠,保育志工在夜裡、把牠放在樹上,重回大自然懷抱。
這隻青少年蝙蝠、不急著飛走,似乎在和志工道別。
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 晁瑞光:「第一線接觸蝙蝠,不管是做調查,或是做(蝙蝠)保母,可能比較會有風險,(蝙蝠)牙齒很尖,(照顧時)牠可能會咬到志工。」
家畜衛生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許偉誠:「被蝙蝠抓傷、咬傷,台灣的疾管署認為,是一個非常高風險(感染)的事件。那個蝙蝠一定第一時間,會送來我們這邊檢測,人(傷患)的話,根據醫師評估,可能會進行狂犬病疫苗的注射,或免疫球蛋白的注射。」
狂犬病毒入侵人體,一旦超過三天沒有注射疫苗,發病死亡率100%,所幸這半個世紀來,台灣沒有出現人類感染狂犬病的案例,但不能就此輕忽。
在台絕跡52年的狂犬病,真的又重出江湖。去年中到今年初,民眾在南投魚池鄉、鹿谷鄉和雲林古坑,發現3隻病死鼬獾,農委會昨天召開專家會議,判定這3隻病死鼬獾,是感染狂犬病死亡。
家畜衛生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許偉誠:「2013年,台灣爆發了鼬獾的狂犬病,在那個(事件)之後,其實就有更多的野生動物的檢體進來(化驗)。」
狂犬病毒和麗沙病毒、親源性高,歸類為同一個病毒屬,因此在鼬獾身上發現的麗沙病毒,讓防疫人員大為緊張。
這五年來,本土蝙蝠、陸續被驗出2種的麗沙病毒,但和全球已知的16種麗沙病毒,並不相同,因此屬於新型。由於科學界目前只確認第一型病毒,會傳染狂犬病。換句話說:台灣蝙蝠就算帶有麗沙病毒,也不能證明會傳染狂犬病。
黃金蝙蝠生態館館長 張恒嘉:「在台灣也沒有第一型的,所謂真正的狂犬病的病例,在蝙蝠身上被發現過,台灣的蝙蝠也不會主動咬人,所以基本上台灣的蝙蝠,其實都是安全的。」
病毒跟一種蝙蝠冠狀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達了96%,而且確認蝙蝠就是宿主,但究竟會不會傳染給人類呢?
媒體不斷報導 : 蝙蝠身上有上百種病毒,民眾聽了害怕,但事實上,這是科學家不成比例地在蝙蝠身上採樣後,一面倒的研究結果。
黃金蝙蝠生態館館長 張恒嘉:「什麼(野生)動物最容易,在短時間之內,被大量處理(採樣研究),當然是蝙蝠,因為很多地方的蝙蝠洞,它都有大量的蝙蝠聚集,研究者的立場來講的話,他當然希望說,在這種很容易,取得這些樣本的話,他就能夠從牠(蝙蝠)的身上,找到比較多的病毒,這也是很合理的。」
民眾該關心的,並非是蝙蝠身上的病毒多寡,而是人畜共通的病毒種類。
記者 張澤人:「記者所在的位置是家畜衛生試驗所,從2016年~2019年這4年間,這個單位已經針對522隻台灣本土蝙蝠做檢驗,發現其中22隻的體內,帶有冠狀病毒,不過這和COVID-19病毒株,是很不一樣的。」
家畜衛生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許偉誠:「其實台灣蝙蝠,目前都沒有發現說COVID-19或是其他人畜共通的冠狀病毒,所以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為了恐慌而去殺牠們,或者是去驅趕牠們。」
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研究員 徐昭龍:「在這年度的整個檢查裡面,其實台灣的蝙蝠都很安全,對於人類的威脅幾乎是沒有。」
民眾的恐慌,來自於對蝙蝠的誤解,只要避免直接碰觸蝙蝠,就算牠們住在家裡,人類被感染到疾病的機率,其實微乎其微。
採訪撰稿 張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