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書籍

Home

第二屆河川教育工作坊

賴徫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前任理事長

這次的河川NGO會議,原本我跟主辦單位的企圖是在政府部門、NGO團體和社區大學在體制上合作跟串聯,不過後來形勢有變化,但還是能繼續推動。
回到NGO團體的角色來看,我這兩年在公部門服務,我一直覺得,台灣的政策,除了在報紙和莫名的地方公佈之後就沒有人知道最後是經過甚麼樣的程序而做出東西,之後再發生爭議和抗爭,即使是環評,都是非常後端的部份。就公部門而言,的確會認為前面花很多心力通過,怎麼能在最後一關被幾個環評委員擋下來。
在前面的步驟中,社會沒有發揮功能,難道公共政策中的民眾參與,除了環評,其他就是靠抗爭嗎?我們用比較務實的態度來看,像現在提出農地要蓋集合式住宅的構想,但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是否需要環評,當構想出現,我們把關時卻想到最後的環評,這是有問題的,像今天談河川,一談就是所有問題的都牽涉在一起。
未來如果每一個政策前端一出來時,包含體制內的每一關、每一個步驟的前後順序,以及預算的編列和審查,讓每一個公民都了解,那麼政府再不能用前面的宣示騙選票,然後過一陣子之後再蠻幹,建議從公共政策剛蹦出來的地方,一直到最後的整個流程,都掌握清楚,變成不管是民間環境教育或社區大學公民論壇會議的課程,甚至成為基礎課程,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昨天陳檢談到南部精彩的環境運動的新發展,大家會覺得要趕快做,甚至全台灣都做,但其實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操作模式,精彩的原因是因為南部NGO 的力量很強,衝撞後,即使是公部門也覺得合作比漠視得到的力量強,目前的模式牽涉到未來模式如何發展,該如何進行,建議會後針對此議題有興趣的社大和NGO團體,就此議題作更清楚的規劃,甚至討論拜訪,似乎除了部長,下面還有不同層級可切入可合作的夥伴。



楊志彬 社大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徫傑提了兩個建議,一個是決策黑箱,關於決策相關的資訊法規,可能需要有專人小組把資訊擴散出來,另一個是以台南地檢署的模式為例,研議明確的行動方案,以專案小組的方式有效推動。
拔尚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監事
回應陳健一老師三個層次的治水問題跟原住民互動,先問甚麼是自主性河川保育?這本來是原住民生活的一部份,但現在自己的東西出不來,變成要用漢人的方式和政策性的東西來保育自己的河川,所以有河川保育協會,甚且要保育自己的河川還要經過漢人政府核准,沒有經過縣政府公告還不能保育自己的河川。
第一層次的問題是處理集水區的整治,第二層次是原住民的土地跟產業,第三層次是永續性的,是長期人與河川好的互動。
先說第二層次,漂流木當中有很多是非常珍貴的木頭,在它們飄到石門水庫上游的過程中,原住民是不能撿的,因為這屬於國有林產物,那怎麼處理呢?說外包,其實就是黑道圍標,他們把有價值的木材拿去賣,剩下的廢木材,原住民還是不能拿,而北水局為了怕破壞水壩的安全,雇用原住民燒掉剩下的廢木材,就是不讓原住民撿跟拿。
司馬庫斯有慣習,就是不能砍森林的木頭,但可以撿漂流木,但林務局在木頭上噴漆,並拿去販賣以供養產業跟生活,但原住民不可以,一旦這樣會被判刑。對原住民來說,這是很慘的事情,我的生活環境被摧毀了,而且為了維護這個水庫,我賴以生存的資源被拿去,那麼我能靠甚麼生存?
這三個層次的問題怎麼解決,一些有長遠眼光的原住民提出五個建議,在第88頁的文章中有提到,這五個提議可以處理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的問題,這需要環保團體的了解,並願意一起來推動。
第一,不要把集水區的治理當作是集水區治理,要當作大嵙崁溪流域的治理,不要站在供水區的立場處理集水區的事情,河川是生命共同體,從上游、中游、下游到出海口,彼此是互相連動關係,原住民希望跟政府共同管理,要做整體的治理,讓原住民的自治體跟我們的政府共同組織流域管理會,來管理台灣這個我們共同的母親。
最後,美國和加拿大的原住民都有長程的眼光提出,要有觀念來改造台灣的社經結構,要把石門水庫當作三十年或五十年後要拆掉,以此設計政策,所以不能再用現在的方法治水,人不可以住在堤防旁邊,該留給河川的就要留給河川,而人口的發展、都市規劃和生活的方式都要改變。
楊志彬 社大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缺乏在地的河川守護跟監督力量是環保運動比較弱的環節,特別在上游部份,因為原漢不平等的關係,導致問題更複雜,這在未來的一年裡,值得我們多思考,而1410億的監督方案需要更寬廣的角度來審視。



晁瑞光 台南社大

不知道大家昨天聽完根政的介紹作何感想?這幾年下來,我們一直努力在各個方向,然後呢?台鹼案,黃老師那麼努力,然後呢?
台灣基本上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政治問題,另一個是金錢問題,我在社大七年,一直在學習,學習如何將關心的議題跟民眾做接觸,大專青年聯盟的部份,讓我想起過去一年會有一次不同社團的校際聚會,引發很多好的東西,重點其實是好玩,這部份還蠻有希望的。
我有一個夢想,台灣有很多廢棄物下落不明,即使是環保署公佈的資料,也有很多不知去向,像台鹼、二仁溪到高雄的紅蝦山,甚至聽了根政的報告才知道台灣未來還會有很多火力發電廠,希望能讓這些不為人知的事浮上檯面。
今天都在討論後段的事情,都是已經發生跟即將發生的事,再多的努力不及政治人物一句話,一句話,就有幾百萬幾千萬下來,有沒有可能能做更進一步的努力。
我曾經想在網路上做虛擬城市,架構理想中的城市,裡面有小吃住宿玩樂,包含理想的城市樣貌,理想的流域,可以是現實中有或沒有的,也許未來的施政人員會從當中參考。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竹溪的人工溼地,在費了很大工夫拆掉之前,其實最早的想法從這裡出來的,那時有說那是一個很好的自然濕地,有植物可以處理小量的生活廢水等等,就這樣一句話,市政府就引用了。
希望可以藉此積極的提出理想中的環境樣貌。



楊志彬 社大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接下來的行動方案研議,有些是議題面的東西,像反越域引水,再來是前端的東西,河川會議的目的就是要促進環保團體的結盟,跟誰結盟是重要的,未來的一年要怎麼結盟、怎麼做和用甚麼樣的機制,要大家一起來發想。
就前端的議題以及執行的機制,先定出一個方向,像委員建議的,請在場的朋友認養自己的議題,來成立小團體以推動專案小組,定期交換進度,在平常就建立起網絡,而不是每年一度靠會議互相連絡,現在請大家一起來討論共同的行動方案。



張子見 台灣環保聯盟副會長

延續炳原提到的政治行動的部份,對年底的選舉,我們應該來思考共同性的行動。我個人在做湖山水庫的立委遊說時,發現雲林的立委被治水條例的預算綁的死死的,而對水利署的其他政策也很配合,其他地方也可能遇到這類的問題,未來的這幾年,因為治水條例的預算非常大一筆,對立委作公共政策的決策會有很大的影響,每個地方可以對立委參選人過去在水利工程方面的表現做詳細評估,嘗試做系統遊說,也嘗試整體性的政策遊說。
環保團體過去在法案遊說跟預算監督比較弱,過去生態保育聯盟有在做,但現在缺乏整合,期待綠黨能再擔負起角色,但現在的能量還不夠,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形成法案監督跟預算監督的機制。
另外,水利署的確是個難打的對手,是否可以從農委會開始,像有關土地放領跟土地變更,最近幾年營業用地轉成農牧用地的情形非常嚴重,事實上,農委會跟環保團體比較密切,我們也比較知道要害,集中對農委會跟治水條例有關係的問題做一個系統性的攻擊呈現或許可以有一些效益。



楊志彬 社大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政治行動方面,以社運集結介入選舉以產生影響,一個針對大型選舉,一個針對平常法案選舉。
農委會的部份,據美濃的朋友表示農委會難搞且麻煩,不過我們可以針對農業跟環境的議題來連結農業團體。



林朝成 台南市社區大學校長

請大家可以將想法寫白板,以做整合。
這兩天的報告非常精彩,第一,要請發表人將文章傳交給社大,我們會將文章傳上網,第二,我們會請人將錄影下來的東西做整理,屆時與會的人如對內容有回應,可以將書面的東西傳回台南社大,我們會將意見完整整理,來傳達完整的意見。
去年1410行動聯盟有好幾次會議,但在後續工作的部份,因為大家太忙而沒有作好,希望這次在後續工作和公民行動的環節上,大家可以結合起來一起做。
歸納兩天來的許多提問,包含王老師所提的問題,關於事業單位的附帶責任和連帶責任,這個部份是需要推法案。民間團體其實是需要去推動法案跟推動修改法案,我在教改協會期間幾乎都在推動法案,我們也需要立法院有人了解所有法案跟專門作遊說。
另外一個迫切的問題,請在座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與,我們下個月會去教育部跟環境教育小組談環境教育,討論關於怎麼做、經費分配和做法,可能有些地方會到大專院校,有些地方會到成人教育,要作整體性的討論。



楊志彬 社大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林老師邀請有興趣的人來加入小組,具體來說是下個月要去教育部與環境教育小組對談,請對整個環境資源分配有興趣的人可以來參加。
另外則是法案遊說和法案監督的部份,牽涉到立法院和上游的決策及籌備過程。
再來是如果大家上網搜尋,社大將第一屆的河川會議作很好的歸納整理,幾乎可以收集了所有老師的powerpoint,內容很精彩,在想是否能有一個固定的地方,可以完備的將相關的手冊、會議內容以及等等歸納好,形成資訊平台,這個資料庫的構想可以逐步來落實。



陳健一 淡水河守護聯盟老師

力量不會只有這一次,我們今天面對的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個結構,處理方式如果是想到就去做,能量會消失,效能也不見了,相信在座跟我一樣,曾經慘敗過若干次,畢竟講的容易做的難。
社大很辛苦,像河川NGO這樣柔性的會議也在大家都很疏離的情形下很不容易的辦第二次了,至少這次要作好,讓題材凸顯出來,不管個人的努力或是幾個人共同的努力,希望體質可以愈來愈好。
面對這麼大的東西,背後應有論述慢慢形成,要打大的系統不能沒有論述,一定要累積大量可以延續的東西,且要有戰略上的東西,像社大常態都在上課,在常態討論的情形下,社大就是一是個穩定的平台,不管各家站在哪一個角度,應有機制讓大家要切磋怎樣做河川公民教育,長期運動下來,我覺得公民教育這塊沒作好,所以沒辦法讓公民感覺這些事情,因此公民永遠被選票和樁腳收編,而從社會運動的角度,有人熟悉農委會,有人熟悉水利署,應該好好的辦一些小型互動會來討論,讓經驗可以被採訪被口述,在這樣的定位下,可以讓題材和策略性的東西個分化出去做,讓體制長大。



楊志彬 社大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陳老師提醒我們思考對行動方案的態度。



王毓正 成大法律系教授

林校長提到推法案這件事,我順著這個議題結合賴徫傑理事長關於環評的建議,目前很多由國家推動的重大開發案,到環評階段時,環評委員表示都擋不住,這是來自政策環評的問題。
台灣的環評法是參考歐美各國的,歐美當時發現單一開發案對環評有影響,但不同部門的政策,像交通部門的交通建設會對生態產生影響,因此政策推動時需要作政策環評,台灣很先進地跟隨歐美腳步,在法中增加一條政策環評,但制度和設計上,目前的環評機制非常薄弱,政策說過就過,無法早期發現問題,在先政策環評再環評的情況下,當政策已經決定,已經準備好要進行開發了,因此絕對不可能在最後一關被環評委員說擋就擋。
政策環評比一般環評重要,但屬於末端的環評的規定非常詳細,而屬於源頭的政策環評卻只一條:評估方法由主管機關另定之,把條文委託給機關來定遊戲規則,因此這是需要持續去盯的一個法案。



林明志 南港社區大學策略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常務監事

第一,有一些結構式的東西不可以放掉,像網絡治理,我們看到淡水河流域已經聯盟化和網絡化,而去年高高屏地區的流域也開始網絡化,這都是以流域為單位去網絡化,其他區域像濁水溪,網絡化機制的系統有助於了解流域和流域治理。
第二就是流域治理的知識管理很重要,除了智庫的人才,像拔尚長期關注大漢溪流域這麼多年,一定很多知識在裡面,所以知識管理要管理做起來,除了研討會的文章,環境資訊協會可以提供空間和固定網址讓大家上傳跟下載。
第三是資訊的及時交流,像公視的PEOPO結合blog、正規記者和公民記者,如果我們的環境記者結合上去,天天發環境資訊電子報,建立即時資訊和政策透明化的機制,可以建立資訊即時流通的循環機制。
最後是政策循環,從政策到標案的整個系統,應有一個小組可以在最快時間內立刻反應出來,才不會都落在末端才去擋。



楊志彬 社大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簡單統整:
第一,以流域為單元的河網,連結較成熟的淡網跟高屏溪,以此為促進對象。
第二,邀請環資會協助作資訊管理平台。
第三,利用公共電視的資源,促進彼此資訊的流通。
第四,促進政策循環的監控小組機制。

拔尚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監事
流域連結的部份,一定要注意源頭,一定要往中上游去。

洪慶宜 長榮大學河川保育中心
我提一個行動方案,可以馬上作,大家從各地方來,有上游、中游、下游、南部和北部,環保署有河川巡守的計畫,這是多年來政府希望有民眾參與的行動,目前巡邏的形式是對污染源的舉發,但在未來,會以上游、中游、下游和水庫的問題為議題。
所有公共政策的落實,需要民眾的參與,現在環保署每年有幾百萬用在推動各縣市河川的巡守計畫,如果你的團體還不是河川巡守隊,回去之後,寫個公文給環保署表示要參加河川巡守隊,沒有回應的話,表示縣市在經營河川巡守隊上並未主動納入民間關心的團體,而我跟林老師在打分數時會特別關注。
我們可以善用河川巡守隊的補助,運用政府的資源形成經常性串連的平台, 透過計畫處理各種水的問題。


楊志彬 社大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洪老師是以河川巡守隊來強化另一個平台。
我們開始提方案,採認養制,凡是認為該做,有小組願意推的,就算是大會今年產生的行動方案,並在之後以集中方式讓資訊出來讓與會者知道,如果之後改變心意,也可以跳到另一個議題,而沒有人認養的方案就自然取消。
賴徫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前任理事長
上次全國社大會議有提到,有一個公部門網站上有非常完整的治水預算的資訊,但也有很多資訊該放卻沒有放在上面,像治水為甚麼不用作環評?其實希望未來每一個治水預算計畫的後面可以放有作環評和沒做環評的原因,像沒作是否因為長度在範圍之內還是符合環評法中所謂緊急救難。
這部份拜託子見和拔尚上網看所介紹的兩個案例,看看這兩個案例在水利署網站上是如何呈現,並整理初步模式,再寄給所有團體,並比照這種方式就住家或所在附近,快速把很多不好的案例找出來,不管年底的選舉或明年九十七年新的預算會期,當我們在擋治水預算時會有更豐富完整的資訊,除了拜託兩位,後續也請大家持續配合。


林淑英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
緊急跟各位報告,一個月以來有請水利署、水土保持局和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代表在立法院有交流,在五月三十日的會議結論是:一個月之內,由民間團體提出民間版的監督方案。
1410聯盟是每隔週星期五晚上在自然步道協會討論,北部地區的朋友如方便有興趣的可以來參與討論。
因為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東西,所以今天也請各位對於民間如何監督治水預算提出一點看法。


楊志彬 社大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後來加的幾個方案都跟治水1410億有關,那治水1410億這一年來從綠黨之後有綠色行動網,之後是自然步道協會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事實上在北部已經有一群網絡在進行,建議由淡盟負責持續關心,擴大招兵買馬,而今天列的幾項治水的重點就放在結論裡頭。


賴徫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前任理事長
三年前我們做全台環評論壇,最後比較了解一點,修法太困難,但修行政命令很快,因修法牽涉到立法委員和立法院,且修法可怕的是,修到後來可能被立法委員修得到亂七八糟。而行政命令只要經過行政程序法,有個討論就可以公告,當然修法是一個長久的大方向,但建議各位去了解環境法中的行政命令,這部份容易言之成理去跟行政部門有個好的溝通。
我自己的理解是,這個法幾乎沒甚麼好的空間,坦白說,它只有讓該作環評的項目愈來愈多,而因為沒有罰則,所以法裡面可以規範到的部份其實在於執政黨要不要去接受,不只所謂政策環評,如果每一個環節都搞清楚後,就不能每個地方都黑箱作業。


彭渰雯小姐 台灣環境行動網
流域連結跟治水網頁的解讀可以作結合的,回到治水如何持續監督的問題,之前北部團體有在討論,要北部的人到中南部看中南部的河川工程是有點困難的,也想過在河川局找十個專任人員,但成本一樣太高,因此建議北中南分工,按照流域做分工,同樣監督治水,並發展出監督標準,統一教材,請有經驗、知道危機的人來發展教案,讓我們外行的人實際去現場看可疑的地方是哪裡,不需要做的工程是哪些,透過標準實際去學習,這樣透過治水流域作連結做結合,一起監督治水,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楊志彬 社大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目前主辦單位未完的任務就是把連絡的網絡作好,讓大家早日看到專案確定,並讓彼此有聯繫的方式,那麼綜合討論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