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議題影片介紹
上傳者: pts | 建立時間: 2011-04- 5
今年四月28日,立法院通過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從六月開始,台電將依法開始遴選候選場址,並在候選場址所在縣市舉辦公民投票,如果通過,蘭嶼的核廢料最快可在十年之後遷出。就在此時,卻有地方民代私下表示—如果核廢料搬走,可能有許多蘭嶼村民付不出電費與健保費,蘭嶼核廢料貯存場的去留可以重新考慮。在選址條例公佈的同時,我們回到蘭嶼,回顧當年蘭嶼人反核的意志與現在的矛盾。
在蘭嶼機場的服務台,我們遇到回鄉工作的青年施拉橫。服務台上放了各式各樣台電公司的文宣手冊,原來他服務的單位是核廢料儲存場,今天輪到他在機場值班。 從十幾歲開始就參與反核廢運動的施拉橫,現在是台電核廢料儲存場的溝通人員,他最主要的工作是拜訪村子裡低收入戶的居民和和孤苦無依的老人,利用台電一些 回饋金,幫助村子裡需要幫助的人。
在民國九十一年的抗爭之後,台電貯存場改變了原本的溝通方式,不再由場內員工直接跟村民溝通,而是雇用當地青年。目前蘭嶼儲存場37名外僱人力中,有22 位是蘭嶼當地居民,其中六位是溝通宣導員,這樣的角色有時也會被村民貼上標籤,說是為台電做事。施拉橫也曾因為這樣的角色感到矛盾與掙扎,但是他說,只要 能留在自己的家鄉,能夠藉機會為家鄉的老人做一點事,就算是在核廢料貯存場工作,也是眼前最佳的選擇了。
核廢料暫時搬不走,回饋金又源源而來。在今年年初,蘭嶼鄉公所土地審查委員會通過了民國九十一年到九十四年蘭嶼貯存場的土地續租案,蘭嶼鄉也可以順利取得 兩億兩千萬土地租用回饋金。從民國七十一年至今,原能會與台電對蘭嶼的回饋總金額是七億六千多萬,其中有四億多是民國九十一年以後所編列的,這些經費的運 用包括公共工程、教育醫療、電費、急難救助、社區總體營造等等。
![]() |
|
踏上蘭嶼之前,有一通約訪的電話令我印象深刻---「你好,我是『我們的島』記者….」「喔,『你們的島』喔?」 第一次到蘭嶼是十年前的事了。當時對蘭嶼的印象是鹹鹹的飛魚乾,滿街亂跑的小耳豬,當然還有噴著反核廢料的標語。那時的我,純粹是一個來度假的台灣觀光客。 轉眼間十年過去,飛魚依舊懸掛、小豬依舊亂跑,遊客依舊如浪潮般,在島嶼上來來去去,但是蘭嶼卻漸漸喪失了本來的模樣。大型的水泥港口、破壞山林的人工步 道、三面光的水泥河道,粗糙的公共工程,一點點吞蝕了蘭嶼原本純粹原始的顏色。在各種經費的挹助下,究竟是增添了更多資源,還是加速蘭嶼本來面貌的流失? |
節目網站:
http://web.pts.org.tw/php/html/island/list.php?pbeno=414
http://www.peopo.org/island
http://www.pt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