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書籍

Home

樹蛙嘉年華會

 諸羅樹蛙(Rhacophorus arvalis Lue et. al.)
林春富(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

一、發現與分布
發現:為1995年由師大呂光洋教授所鑑定的新種樹蛙,因為首先發現的地點在嘉義,便以嘉義舊名諸羅來命名。
棲地:分布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農耕地。其棲息的地點都與人類農耕有關,如荔枝園、芒果園、甘蔗園、鳳梨園、麻竹林、番石榴園、香蕉園、柑桔園、檳榔園及水田等。除了晚間配對時會降到地面產卵外,其他時間經常棲息於樹上。
分布:目前分佈的地點僅侷限在雲林(斗六市、斗南鎮、古坑鄉)、嘉義(大林鎮、民雄鄉、梅山鄉、竹崎鄉以及嘉義市)、臺南(麻豆鎮)等縣市的部分地區。若以水系來看,牠則分布於虎尾溪、北港溪以南,曾文溪以北的範圍。此次台南縣永康糖廠為曾文溪以南的首次發現。

二、成蛙習性
成蛙特徵:諸羅樹蛙的體背為綠色,腹面為白色,由吻端至四肢全緣均鑲上白邊。.雄蛙吻肛長平均為4.4公分.、體重5.8g,而雌蛙吻肛長平均為6.3公分、體重15.0g。
食性:由諸羅樹蛙胃含物的分析,成蛙在竹林與水田中以覓食昆蟲綱動物為主,其中以鱗翅目及雙翅目數量最多。
繁殖季節:約從每年3月開始直到同年8月底結束。
鳴聲:具單一鳴囊,叫聲極為清徹響亮,鳴叫的型式有數種。其中最為普遍的聲音如人類用舌頭發出的「達達」音,第一個「達」很大聲,第二個「達」則很小聲;其他的聲音偶爾才會發出,如連續快速吸吮的「Do Do Do…」聲。
生殖活動:以古坑地區的諸羅樹蛙為例:鳴叫通常從下午4點間開始,若下雨中午2點偶爾也會聽到1~2聲,然而真正集體鳴唱的高峰則出現在晚間7點左右,而雌蛙通常於晚間9點後,才會容易被發現。晚間9到10點可發現牠們開始進行配對,到了晚間11點鳴叫漸漸停止後,始入池產卵,大約清晨兩點牠們才回竹林,逐漸向上攀爬。在野外的調查中發現,雌、雄的被發現的比例約1:8。

三、產卵行為
卵泡:產卵的地點都是在農耕地的積水處,尤其是有草本植物或落葉覆蓋的遮蔽下;雌雄蛙合力用後腳踩打出直徑約7公分的圓形白色卵泡,厚度約4公分,而受精卵則產於其中。諸羅樹蛙的卵泡在遮蔽物的覆蓋下,能保持卵的水分,剛受精的卵呈現乳黃色,卵粒直徑約只有2.5mm,在夏天的環境下,卵粒約經三到四天即可孵化成為蝌蚪。每次產卵約400個。

四、蝌蚪期
蝌蚪:諸羅樹蛙的蝌蚪外型較為圓鈍,體背呈現褐色且散佈著不規則形狀的黑斑,而腹部則為銀白色。落入水中的蝌蚪通常以腐葉為食,夏季的環境,諸羅樹蛙的生殖行為採卵泡式,受精卵在實驗室24℃下約經一週可變成蝌蚪,蝌蚪變態成小蛙則需50幾天。

五、研究與保育
主要研究者:師範大學呂光洋老師指導多位研究生進行諸羅樹蛙的研究,例如:諸羅樹蛙生殖行為之研究(莊鎮碩2000);諸羅樹蛙集體展示行為之研究(謝煒智2004);棲地零碎化對諸羅樹蛙族群遺傳結構的影響(盧建名2005);諸羅樹蛙的鳴聲研究(許浩瑩2007)
保育行動者:台南真理大學莊孟憲老師偕同當地保育團體舉辦多場有關諸羅樹蛙:棲地保育、動物短距離移棲與座談會等活動。此外,古坑鄉華南國小校長、雲林縣野鳥學會理事長的陳清圳也偕同台北市立動物園進行多次諸羅樹蛙棲地研究、保育等活動。

兩棲類調查研究:特有生物中心1995年在雲林發現諸羅樹蛙;1998年在在台南發現諸羅樹蛙;於1997年進行古坑地區諸羅樹蛙生活史研究。

諸羅樹蛙分佈圖